谈未来局部战争战役后勤“寻机保障”和“创机保障”
文若鹏
战役后勤保障时机通常可分为被动式“寻机保障”和主动式“创机保障”。所谓“寻机保障”,即战役后勤部队依靠自身力量,利用一切可能寻找到的保障时机,所进行的战役后勤保障,“创机保障”,即战役后勤部队与战役作战部队协调配合,以遂行战役后勤保障任务为目的,利用主动的作战行动创造的保障时机,所进行的战役后勤保障。
“寻机保障”面临新的挑战“创机保障”地位日趋重要
一、高技术战场保障任务繁重,连续性强,但战役后勤保障时机出现的
概率变小
一是先进的侦察系统,使战役后勤利用隐蔽、伪装进行“寻机保障”更加困难。目前,高技术战场,从几万米高空,到地面、地下、水下,从前沿到后方,多层次、全纵深的高技术侦察系统,把后勤保障设施和整个交通线几乎全纳入其监视之下,后勤大规模、远距离的保障行动,难以避开高技术侦察系统的“眼睛”。先进的夜视器材,使战役后勤利用夜暗时机进行保障的传统做法受到严峻挑战。
二是全方位、全纵深、全过程的打击,使战役后勤寻找安全的保障时机难度更大。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 38 天的空袭,使伊拉克的化学工厂、核工厂、炼油厂、油井等工业生产设施基本被摧毁,200 多个弹药库、油料库、给养库被炸毁,594 座钢筋水泥机库被炸毁 375 座;海空运输线全被切断, 陆上运输线也几乎全被切断,使伊军后勤基本上丧失了寻找保障时机的可能。
二、高技术战场变化急剧,更需及时保障,但战役后勤保障时机出现的时间变短
一是战争过程缩短。战役后勤保障时机出现的时间必然相应缩短。1965 年印巴战争只打了 17 天;
1967 年中东战争只打了 6 天;
1973 年阿以战争打了 18 天;
1982 年以黎战争只打了 7 天;英阿战争只打 74 天;
1986 年美军袭击利比亚只用了 11—12 分钟;这次海湾战争规模比较大,
也只打了 42 天。高技术战场,很难指望给后勤保障空出充裕的时间。
二是战役战斗节奏加快,战役后勤保障时机出现的时限必然相应缩小。海湾战争中,开始第一天,多国部队在 14 小时内,实施三次大规模袭击,第
一次空袭分四个波次,时间长达 2 个多小时,出动飞机 2000 余架次。
42 天的战争,飞机出动日平均 2600 架次,日投弹量近 1.2 万吨,是朝
鲜战争日投弹的 20 倍。这种高频度、高密度的空袭,要让战役后勤进行寻机保障活动,别说寻找时机不现实,即使出现时机,持续时限极短,很难有利用价值。
三是战役战斗连续性增强,战役后勤保障时机可利用的间隙更小。未来战役连续性增强,一战接着一战,或战役进程呈现犬牙交错的交叉期。此断彼连。即使偶尔出现战役短暂间隙,一则非常短暂,二则一旦被对方发现后勤保障有所行动,那么,很可能意味着下一战役或战斗的开始。因此利用这种间隙中的短暂保障时机完成下一战役后勤保障任务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小了。
三、高技术战场的三维空间特征,需要立体保障,但战役后勤保障行动在空间上的选择余地变窄
一是未来战场前方后界限模糊和地球物理战的出现,使战役后勤二维空间构选择余地更小。现代战争中,美军的“非线式作战”、“岛式作战”和前苏军“大纵深机动作战”,都使战役由原来的一线交战变为全纵深交战, 前后方界限更加模糊。这种“我”中有“敌”,“敌”中有“我”的“群岛” 式战役态势,使战役唐勤的活动范围受到更大的限制,使后勤保障所能选择的余地在二维平面上进一步缩小。
二是立体战争,使战役后勤三维空间选择余地受限。高技术战争早已打
破线式、面式的作战规模,而扩展到立体式的地、海、空、天全方位展开。全方位的“空地一体战”,大大限制了战役后勤保障的空间范围,制海权, 制空权的争夺空前激烈,丧失制海权、制空权的一方,空中、海上的后勤保障很难实施。使传统的战役后勤“寻机保障”方式难度增大,而依靠作战部队配合主动进行的“创机保障”方式地位上升。
高技术战场环境恶化战役后勤必须提高“寻机保障”水平
一、准确预见,超前准备,为“寻机保障”奠定好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役后勤不仅要有预见,而且预见要准确,在准确预见的基础上,还要实切做超前的准备。战役后勤保障应在制定保障计划时,既要按一般规律做出相应对策,更要特别注意未来战场对战役后勤保障有重大影响的易变因素,准确地预见其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做出多种预案。在此基础上,在战役后勤力量编成,物资储备,运输工具等方面超前作好相应准备。只有准确预见超前准备,才能为战役后勤的“寻机保障”提供前提和基础。
二、见机行事,见缝插针,时刻处于待发状态
后勤在战争中遵循的原则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未来高技术战场,保障时机不易出现,如果出现,就更不允许丧失。否则寻找到了时机,却未能把握利用,就要影响保障任务的完成。因此,在待发状态下, 指挥员一发现有可以利用的时机,就要见机行事。行动既要果断,又要防止蛮干盲动。既不能过早行动被敌发现行动企图,也不能优柔寡断,丧失保障时机。这种“度”的把握,既检验了战役后勤指挥员的指挥艺术,也检验了战役后勤部队时刻待机的准备程度。
三、快速高效,瞬间爆发,增强利用时机的能力
未来高技术战场使后勤保障时机出现的概率少,时间短,空间选择余地缩小。这就要求战役后勤在较小的空间,紧迫的时间,极少的机遇条件下, 做出“高难度”动作,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一是需要高速机动能力。未来战场保障时机稍纵即逝,只有具备高速机动能力的战役后勤,才能完成保障任务。二是需要瞬间爆发能力。未来战役后勤寻机保障需要的就是爆炸般的瞬间爆发能力。因为机会越少,越小,越短,对机会利用的要求越高。如果没有充足的储备,集中的运力,高超的指挥,不能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后勤能量,寻机保障任务就不可能完成。
四、把握进程,随机应变,灵活进行“寻机保障”
高技术战场后勤“寻机保障”的高下之分,着重在于看其指挥员能否在“寻机保障”中把握战役进程和节奏,随机应变。首先战役后勤指挥员要在未来千变万化的战役进程中找出规律,并要适应未来战役的快节奏。在战役进程中,要广泛掌握敌情,战役阶段发展,战场局部变化,以及战役集团的物资消耗情况和各种需求,力求从战役整个态势上加以把握。战役发展如与预料相距不大,即可按预案和预先准备寻机保障;如战役发展出现超出料想的变化,应在判明情况的基础上,重新拟定寻机保障的行动方案,并对原来的准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新的寻机保障的需要。
高技术战场“寻机保障”受到极大制约战役后勤必然广泛实施“创机保障”
一、积极行动,有意识地进行“创机保障”
一是主动出击,有意创机进行保障。依靠作战部队,采取有效的打击手段,主动向敌人发起进攻或进行火力压制,给后勤创造出受敌人威胁较小的保障条件,使战役后勤的保障行动能够得以遂行。
二是反制打击,因势利导进行保障。未来战争中、立体封锁将是战争实力强的国家对对手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步骤。这种封锁行动,力图切断前后方的联系,从而对后勤保障产生了致命的威胁。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要仅凭后勤自身的力量打破这种立体封锁或在先进的侦察监视系统下寻机行动极为困难。因此,面对敌人的封锁,作战部队为着作战或后勤目的必然积极争取以反制手段来打破敌人的封锁。战役后勤可以利用作战部队创造的这种良好时机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快速高效,主动进行后勤保障。
三是多种手段,灵活巧妙进行保障。现代高技术战场,侦察监视和夜视系统对我后勤隐蔽突然的传统保障行动构成了极大的限制。先进的侦察夜视器材,不仅对我后勤传统的隐蔽伪装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更要求后勤自身和作战部队的配合行动,来主动地迷惑,调动敌人,以为战役后勤保障创造时机。通常可采用诱骗,迷盲,真伪混杂等手段。
二、协调配合,共同“创机保障”
一是提高后勤地位,保证“创机保障”后勤指挥的权威性。这是从实质上解决“主动创机”的后勤保障方式的根本前提。只有提高了战役后勤指挥的地位,使战役后勤指挥员从后勤部门首长的地位,上升到包括战役作战部队在内的部队付指挥员的地位,才能更加有效地协调和指挥“主动创机式” 的后勤保障行动。
二是明确双方职责,发挥各自的主动性。面对未来高技术战场对战役后勤保障的挑战,在确定创机保障”地位的同时,应在有关条令规定中,明确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的各自职责。尤其要使作战部队明确新形势下对于后勤“创机保障”所应负起的责任,理顺作战与保障的关系,真正使“创机保障” 也成为作战部队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是加强协调控制,增加“创机保障”两种力量配合的默契性。从“被动寻机”向“主动创机”的实质性转换就是战役作战部队有意识的参与。而使遂行后勤保障任务的力量由一种变为两种。因此,战役后勤指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与执行“主动创机”任务的战役作战部队进行有效的协调,以使双方默契配合,协力完成“主动创机”的后勤保障任务。
高技术战场实施“寻机保障”和“创机保障”的基本条件
一、自动化的后勤指挥系统
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协调控制“寻机保障”和“创机保障”行动更加困难,因此战役后勤指挥必须自动化。首先应在战役后勤内部建立纵向的上下级电子计算机网和通信网,其次要横向与战区作战部队的计算机联网和通信联网。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适应“创机保障”行动的要求。
二、与战斗装备配套发展的后勤装备
我军在后勤装备落后于作战装备的情况下,应从法规上明确后勤要与作战装备配套发展的规定,在装备发展规划的制定上突出发展后勤保障装备, 并在力量和经费上给予倾斜,重点把发展后勤自动化指挥器材和陆上运输工具的装甲化、履带化、大功率化,以及对海空军作战进行保障的现代化装备作为方向。
三、综合结构部队化的战役后勤编组
未来战场“寻机保障”或“创机保障”均要求后勤具有综合保障能力和快速机动保障能力,编制体制应该适应这些要求。综合结构部队化编组,就是把各种专业保障力量、勤务支援力量和后勤防卫力量,根据需要编成若干个具有综合保障能力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按连、营、团、旅部队化的形式组合起来。具体说,就是使战区后勤分部所属野战兵站的结构和功能综合化, 井建立具有综合保障能力和快速保障能力的后勤旅,集团军后勤临时配属若干个后勤团或兵站,野战兵站、后勤旅、后勤团所辖的各种保障、勤务支援、防卫部(分)队都采取连营为基本单位的积木式组合体、可视需要,通过临时改变所辖分队的数量、种类和比例,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保障能力的保障体。
四、“贴近配置”的后勤部署 “全程空袭”、“纵深打击”、“非线式作战”等作战方式的出现和现
代高技术兵器、火器射程的不断延伸,使前后方的界限更加模糊,威胁程度的差异也愈来愈小。因此后勤布置“靠后”的观念受到现实的挑战,而出现了越靠后,越远离作战部队越危险的情况,从后勤防卫角度看,贴近部队(在大规模杀防武器杀伤半径同时摧毁两个目标的范围之外)反而更安全。而从“创机保障”上看,也是越靠近作战部队,越易协调行动和实施保障,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时间的节省和机会的延长。后勤在布置上应尽可能贴近作战部队,以便于更好地利用缩小空间差来缩小“寻机保障”和“创机保障”的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