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孟子和荀子

孟子、荀子都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人,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此二人合传。但又因二人师承各异,思想分歧也很大。

孟子名轲,约生活于战国中期的前 385 至前 304 年,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孟子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后因家道衰微,自鲁迁到邹。从“孟母择邻教子”的传说看,孟子幼年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孟子景仰孔子, 学习孔子,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①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终于成为儒家第二个最重要的理论家。

孟子很有政治抱负,先后游历宋、滕、魏(梁)、齐诸国 20 年,希望以其“仁政”学说辅佐大国之君。然而各国忙于攻伐之时,尽管国君都很尊重孟子,但终无人采纳他的主张。晚年的孟子只好回故里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孟子思想对于儒家学说的最大发展在于,开始探讨人性问题,并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具有道德意识,也就是仁义之心,叫做“不忍人之心”②因为这种道德属性是“善”的,所以人性是善的。因此他肯定:“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③另外,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的政治忠

① 《庄子·天下篇》。

② 《墨子·兼爱中》。

③ 《孟子·滕文公上》引墨者语。

④ 《墨子·经上》。

⑤ 《墨子·经上》。

① 《孟子·公孙丑上》。

② 《孟子·公孙丑上》。

③ 《孟子·告子上》。

④ 《孟子·尽心下》。

想,和“制民之产”⑤的经济思想,以及“舍生而取义”⑥的价值观念。他所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⑦观念更是后代多少志士仁人所遵循的道德标准。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约生活于战国后期的前 313 年至前 238 年。赵国郇(今山西猗氏县)人。15 岁便游于齐国的稷下。后来游历楚、赵、秦等国,又回到齐,在稷下学宫三任“祭酒”。晚年出仕于楚国,为兰陵令。前 238 年春申君黄歇死,荀卿也罢了官,家居兰陵,著书数万言而卒。他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其学派在“儒分为八”的八派中被称为“孙(荀) 卿氏之儒”。“性恶”论是荀子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①认为人生来有利己性,自私是人的本能,人能弃恶从善完全是后天人为修养的结果。所以他说,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②荀子提出“法后王”的政治思想,推崇“周道”。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主张充分发挥人的力量去控制、利用自然。

荀子在宋以前的学术界一直享有很高声望,宋明理学家抬高孟子,贬低荀子时,他被从所谓的“道统”中排斥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