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史学、文学和艺术

  1. 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官修史书不多,但私人修史的风气很盛,著述宏富。其中,既有前朝史,也有当代史;既写汉族王朝,也写少数民族王朝,而且,“一代之史,至数十家”①。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这个时期所著史籍多达 874 部,16558 卷。除当时已经亡佚外, 尚有 817 部,13364 卷。

《三国志》和《后汉书》是历代纪传体断代史的两部名著。《三国志》作者陈寿,原仕蜀汉为观阁令史,蜀亡后入晋任著作郎。他善于总揽全局, 分述三国兴废;但不被三国王朝所限,记载了自东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灭吴的近百年史。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②。选材精审,文辞简洁,笔墨传神, 如名士之风雅,文臣之谋略,武将之威猛,皆栩栩如生。但因过于简略,时有脱漏。刘宋裴松之作《三国志注》,引书达 140 种,字数与原书相当,或补阙、或备异、或惩妄、或论辨,与原书具有同样的价值。遗憾的是,《三国志》无“志”,裴注也未能补上。

今本《后汉书》中“纪”、“传”部分的作者是刘宋的范晔,而诸“志” 是从西晋司马彪所著《续汉书》移植的。范晔之前,东汉史已经有《东观汉纪》、《续汉书》及数种《后汉书》,范晔博采众长,“乃删众家《后汉书》, 为一家之作”③,终于后来居上。他在书中立《皇后本纪》、《宦者列传》、

《方术列传》、《文苑列传》、《党锢列传》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汉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气。他写的史论也颇具特色,能够从历史形势的发展上分析问题。

《宋书》内容详实,史料丰富,是沈约在齐、梁之际根据徐爰、何承天、山谦之、裴松之、苏宝生等人的旧作修订而成的。记述典章制度的 8 志都上溯到三国以前,补充了前史无“志”之阙。其中,《律历志》收入了“景初历”、“元嘉历”、“大明历”的全文,使反映当时科技水平的资料得以保存。北齐魏收也是在前人多种北魏史著述的基础上编撰成《魏书》的。虽然当时有人称《魏书》为“秽史”,但鲜卑拓跋氏的早期历史毕竟由《魏书》而保存下来,如《序纪》、《官氏志》是研究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极重要的史料。由于南北门阀势力都非常强大,故《宋书》、《魏书》不仅用大量的篇幅为高门阀立传,而且家族子孙每每附于传后,《魏书》尤甚。此外, 梁代萧子显编著了《南齐书》。

地方志的编撰,是这一时期史学开创性的新成就。常璩所著《华阳国志》, 上起巴蜀的传说时期,下止成汉的灭亡,记载了西南地区的历史、风土及人物。常璩的经梨与陈寿类似,原在成汉任职著作,熟悉西南史事典故,成汉亡后入东晋,他撰写的《华阳国志》保存了许多不见于正史中的宝贵史料。比较有名的地方志著作还有《洛阳记》、《吴郡记》、《汉水记》、《庐山记》和《洛阳伽蓝记》等。也有记述地方人物的传记集,如《汝南先贤传》、

① 《搜书·经籍志二》“正史”篇后序。

② 《晋书·陈寿传》。

③ 《南史·范晔传》。

《襄阳耆旧传》。《十六国春秋》是割据政权的历史,也具有地方志的某些特点。十六国时期的各国,不仅成汉设置著作,其它大多也设有史官,编撰本国史。后来,北魏的崔鸿在这个基础上“辨其同异,除烦补缺,错综纲纪”, 编著成《十六国春秋》102 卷①。唐修《晋书》中的 30 卷《载记》,就是录自《十六国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