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地理学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不仅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而且表明农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贾思勰曾任高阳(今山东临淄)太守。他十分重视农业,善于从古书中汲取历代农业知识,又实地考察过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据说他亲自养过 200 头羊,因饲料不足,死去大半。后种大豆为饲料,仍不得法,于是虚心向羊倌请教,才学会养羊的方法。他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今采捃经传, 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齐民要术》共 10 卷,92 篇,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耕田、收种、粮食作物、蔬菜、经济作物、果木、花草、家畜家禽、农产品加工、副业等等。关于耕地,书中根据北方的气候特点,指出秋天要深耕,春夏则浅耕,耕作时土壤须干湿适宜,宁干勿湿,过湿会造成板结,不如不耕。关于锄地,强调在作物成长过程中要勤锄,以除草、松土、保墒。关于选种,书中提出留种要优良纯净,单收单放,不可混杂。还专门介绍了许多农作物的优良品种: 粟有 86 个品种,粳稻有 13 个品种,秫稻有 11 个品种。关于施肥灌溉,书上记载了肥料的种类,特别提到绿肥,以绿豆的绿肥最好,强调施用熟肥,通过踏粪、压青和堆积等方法制取。灌溉要适当,水稻在薅后、熟前应当排水晒田。其它如作物的轮种、套种、嫁接、防冻害,家畜家禽的防病、治病, 以及酿酒、制醋、制酱、腌肉、剪毛、制毡等等,也都有记述。书中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许多宝贵思想。

农学上的另一成就,是两晋时有两部植物学著作问世,一为嵇含所撰《南方草木状》,记载植物 80 余种;一为戴凯之所撰《竹谱》,记载竹类品种

70 余个。《南方草木状》讲到人们饲养一种蚂蚁去消灭柑桔树上的虫害,并出现了以养蚁卖蚁为业的人。这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天敌消灭害虫的记载。

这个时期,地理学的成绩斐然,十分引人注目。西晋时,裴秀“上考《禹

① 罗宏曾《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第 731—733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 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径路,为地图十八篇”。这就是《禹贡地域图》。裴秀在绘制地图的实践中总结出“制图六体”理论:“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险夷之异也”①文中的“分率”,即比例尺;“准望”,即方位;“道里” 即距离;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形起伏、地形状态及山川走向。遵照“制图六体”,就能绘制出比较准确的地图来。裴秀提出的绘制地图的六项基本原则,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他“堪称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①。

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了一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水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三国时期,是一部比较简略粗疏的地理书,只记述河流 137 条。郦道元所著虽然以给《水经》作注为名,实际上是一部独立的、

全新的科学著作。全书 40 卷,30 万字,是《水经》原文的 20 余倍;记述河

流水道多达 1252 条,是《水经》所记的 10 倍。它溯源探流,详细记载了这些河流水道的方位、流向、距离、经过区域,以及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沿革、温泉瀑布、地质矿物、植物动物、农业工业、水利航运、桥梁道路、园林陵墓、自然灾害和风土人情等等,内容之丰富,记述之具体,文字之生动,都值得称道。它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地理、考古、农业、水利的重要文献。

郦道元著述《水经注》的科学态度也是值得称道的。他旁征博引,引用的书籍达 437 种。他特别重视野外考察,足迹遍及今山东、河南、河北内蒙。所到之处,都爬山涉水,去寻觅水道,察看碑刻,收集民谚、民间传说,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水经注》的内容更加丰富准确。由于南北对峙,郦道元对南方的河流未能进行实地考察,因而关于南方河流的记述或有不足,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

① 《晋书·裴委传》。

①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 5 卷,第 1 分册),第 108 页。科学出版社 197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