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史学

  1. 《史记》

中国古代历史学在汉代有了卓越成就,出现了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和他的杰出著作《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景帝中元五年(前 145),死年不详。其父司马谈为汉太史令,主管文史皇历和皇家图书。曾有志于编纂一部上接西周,中继孔子,下迄西汉当世的史学“论著”,惜未能实现而死去。司马迁从小受到薰陶,熟读史籍, 曾从孔安国受《古文尚书》。20 岁时遍游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各地,考察风俗, 采集传说。不久仕郎中,出使巴、蜀、邛、筰、昆明,并随汉武帝四出巡幸。元封三年(前 108),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 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此后开始撰修《史记》。天汉二年(前99),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在朝廷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下狱并处以腐刑。太始元年(前 96)被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经过 10 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学巨著,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后称《史记》。

《史记》记事始于传说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上下 3000 年的历史,尤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为 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共 130 篇,526500 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述帝王的言行和政迹;世家记载诸侯国的兴衰;列传主要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则按年代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书是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专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广阔地反映了 3000 年的社会历史面貌。

司马迁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①。即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研究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史记》取材丰富, 对《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保存的古文书传,并增添了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作者在广泛取材的同时,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 淘汰无稽之谈,表现了审慎的科学态度。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叙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有褒有贬,爱憎分明。在书中,不仅写了帝王将相、世袭王侯、大小官员,而且以饱满热情的文笔,记叙了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和项羽的事迹。在《封禅书》、《货殖列传》中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虐、奢侈、愚昧,连汉武帝求神仙、信方士等事都给予冷嘲热讽,表现了分明的是非和强烈的爱憎。

汉代以前,出现过多种体裁的历史著作,但就记事的久远,内容的广泛, 史事的翔实、材料的系统、组织的完善来看,都不如《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史记》堪称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由它开创的史书纪传体影响深远,后来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一体裁。《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司马迁的寓论于叙事之中的笔法,描写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真切动人,洋溢着丰富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史记》问世以后,两千年来,对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历代的史学家、

① 《汉书·司马迁传》。

文学家几乎没有一个不从《史记》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每个时代都出现了专门研究《史记》的学者,在世界各国也不断出现研究史记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