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筮法与《周易》

筮法的起源很早,据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鬲、罐上就有八卦符号。夏代的筮法今已难考,汉朝时有的经学家认为称作《连山》的筮书就是夏代筮法的总结。商朝时,筮法虽然没有占卜那样盛行,但也和占卜同时并用,也是当时沟通神人之际的重要方法。殷墟出土的甲骨、安阳四盘磨发现的甲骨以及周原的卜甲,其上都发现有数字组成的八卦符号,甲骨卜辞里也有殷人占筮的记载。汉朝的经学家或认为《归藏》是商代的筮书。

周因于殷礼,筮法在西周时期逐渐系统和完备。西周时期的彝铭之后往往排列有数字符号,多由 3 个或 6 个数字组合而成,可按其奇、偶而分为阴、阳。彝铭上的这些数字排列可以组合成《周易》的大壮、无妄、升、屯、小畜、明夷、否、未济等卦。西周中期的彝铭上还有周王亲令某人进行占筮的记载。从古代礼书记载的情况看,占筮已经广泛进入西周时期贵族生活的各个领域,贵族礼仪的许多重要事情要由占筮的结果来选定。总的看来,就占筮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而言,周朝是远逊于商代的。

筮法笼罩在一片神秘气氛之下,它希冀通过符号数字的变化来预测吉凶、判断神意,其间并没有逻辑的必然性。据《易经·系辞》所说,占筮时是用 50 根耆草来排列组合而进行演变的。进行变化时要先将其中的 1 根另

放,余者任意分为两份,分别以 4 根为一组计数并排除其余额。经过这样三次演变之后,所剩耆草必定为 36、32、28、24 四数之一。这 4 数被四除的结果是 9、8、7、6。按照奇数象阳、偶数象阴的原则便可由此而得出一个阳爻或阴爻。阳爻用一长划表示,阴爻用相续的两短划表示。每演变一次,可得一爻。单卦由 3 爻组成,需演变 3 次;重卦由 6 爻组成,故需演变 6 次。这

种由 3 爻或 6 爻组成的卦,称为卦画或卦象。和殷代占卜有记录而成卜辞一样,周代占筮也有记录而成筮书。解释卦之吉凶的歌谣或口诀称为“颂”或“繇”。在长期占筮的过程中,占筮者逐渐积累起关于命蓍之辞和“颂”“繇”的大量记录,经过选择整理以后,分别移写在卦画之下,以为今后占筮时预告吉凶的标准和借鉴。大约在商周之际,某些文化水准较高的人搜集占筮记录进行订补,并将涉世经验、哲理思辨、史事休咎等内容也列在卦爻之下。

《周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多人之手和长期的整理而成书的。

《周易》“经”的部分共 64 卦,“乾”、“坤”两卦各有 7 爻,其余每

卦各有 6 爻,共计 386 爻。每卦都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辞。每一爻, 均先列爻题,次列爻辞。每个爻题都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表示爻的次序;第二个字分别用九或六,表示爻的性质为阳爻或是阴爻。每卦六爻的爻题依次为初六、九二、六三、九四、九五、上九。《周易》的卦辞和爻辞共 450 条,4900 多字。战国时人,总结了前人对于《周易》的阐释,编成《文言》、《系辞》、《说卦》等 7 种书,共 10 篇,就是《周易》的“传”的部分。

《周易》不仅是我国上古时代哲学思想的结晶,而且保存了商、周时代的大量史料,对于当时社会的农业、畜牧、渔猎情况以及祭祀、征伐、诉讼等都有所反映,为研究商、周社会历史所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