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东汉后期,社会经济走下坡路。土地兼并盛行,农民破产流亡,人口大量离开农村,导致土地荒芜,农业日趋衰落。农业衰落,手工业、商业也跟着衰落。商品经济虽然在社会经济中仍占据一定地位,但是实物交换的现象已经开始增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地位正在加重。

三国时期,私人手工业和商业遭到严重破坏,一个阶段几乎陷于停顿。货币骤减,基本上不通行,布帛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黄初二年(221),魏文帝在董卓罢五铢钱 31 年后,下诏恢复五铢钱,但只过半年就不得不宣布作废。太和元年(227),魏明帝因“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①,乃更立五铢钱。至西晋时,商品经济有所恢复,钱又成了富人追逐的目标。然而,对魏晋之际商业的发展水平不可估计过高。实际上,当时商业发达的地区只是局限在洛阳和长江流域,而全国广大地区还是使用谷帛进行交易的②。即使如此,时间也很短,不久便乱亡相继,商业的恢复发展夭折了。

南北分裂后,由于南北条件不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别。永嘉之乱,使北方经济完全崩溃。《晋书·食货志》记载:“及惠帝之

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流寇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人多相食,饥疫总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这时,洛阳宫室鞠为茂草,长安城里蒿棘成林,其它城市也难逃厄运,“中原版荡,一时横流,百郡千城,曾无完郛者”①。黄河流域到处是坞堡,自保自给。社会混乱,道路不通,各地间的交换濒于断绝,一直到北魏前期都没有多大改变。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社会经济明显好转。京城洛阳,恢复了它作为北方商业中心的地位。洛阳市场繁荣,商贾云集,国内外的客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铸造太和五铢,下令使用钱币。宣武帝和孝庄帝时也都铸造过五铢钱。但是,钱币只在洛阳流通,钱币不足及币制混

③ 《太平寰宇记》卷 124 引阮升之《南兖州记》。

④ 郦道元《水经注》卷 6“涑水注”。

⑤ 《齐民要术》第六十九。

① 《晋书·食货志》。

② 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第 494 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① 《晋书·孙楚传》。

乱的现象始终存在,阻碍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河北州镇仍用布帛交易, 商业经济是微弱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北魏后期的州镇城邑, 不过是坞堡要塞,如西部重镇的华州,原是一个叫李润堡的坞堡,在山谷之间,居民饮水要到山下去取。冯翊是自古名都,这时却樵牧饶广,残破不堪。这样的城市已经失去了作为城市的经济意义。

南方虽然也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商品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北方。永嘉之乱对南方影响比较小,而且给南方送来了大批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东晋以后,南方相对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国家对手工业的控制有所放松,这些都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东晋南朝时期,钱币的使用数量较大,范围较广。历朝都铸造或改铸货币,尽管货币种类混乱,时常发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不过始终是钱货杂用。据史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②。南方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官方的草市的出现。当时,建康城除了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等以外,沿着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有备置官市征税的大市及 10 余所小市。这些小市也就是草市,是一种因商业发展自然兴起的交易市场①。随着商业的发展,长途贩运趋于活跃。江南江河纵横,水运发达。东晋建康有一年发大水,“涛水入石头,是时贡使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断”②,可知舟楫之盛。东晋南朝的商税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有估税、关津税、市税,还有专项货物税,如鱼税、木材税、皮毛税等。

南方的城市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兴起,建康是政治中心,也是江南最大的商业都会。梁时,建康城中有 28 万户,东西南北各 40 里。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此外,长江下游的著名都会还有山阴、吴、吴兴。长江中游的荆州、上游的益州,珠江流域的广州等都会都很繁荣。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② 《隋书·食货志》。

①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三论》第 133 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② 《隋书·高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