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同日本、朝鲜等国的关系

中国在汉时期已与日本有了友好往来关系。汉武帝时,日本有 30 余国派遣使者和汉朝往来。这是中日两国使节往来最早的记录。东汉时双方关系更为密切。建武中元二年(公元 57),日本倭奴国派遣使臣与汉通好,光武帝刘秀遂以“汉倭奴国王”金印相赠。这颗金印已在日本九洲志贺岛崎村出土, 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早在公元前 1000 多年,朝鲜和中国两国人民就有了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战国时邻近朝鲜的燕、齐两地人民,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曾成批地迁徙到朝鲜,带去了不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西汉初,燕人卫满乘燕王卢绾逃入匈奴之机,率千余人,渡浿水(鸭绿江),奔朝鲜,后来被立为朝鲜王,建都王险城(平壤),统治朝鲜半岛西北部。惠帝、吕后时,辽东太守“约满为外臣”①。到卫满孙右渠时,汉武帝因右渠“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阔不通”②,遂派使臣涉何到朝鲜责备右渠,右渠不服。元封二年(前 100)秋,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分两路进攻朝鲜。右渠率众抵抗,汉军屡败。最后,由于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右渠被臣下杀死,卫氏朝鲜亡。汉武帝在卫氏朝鲜统治区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设郡后,朝鲜人民不断反抗汉朝的统治。但两国人民仍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朝鲜出土了不少中国汉代的文物,如封泥、印章、兵器、漆器、织物以及瓦当等,充分说明汉文化对朝鲜有明显的影响。

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北部,陆续兴起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有三韩,即西边的马韩,东边的辰韩,南边的弁韩。三韩中以马韩最大,有五十几个部落,辰韩、弁韩各 12 个部落,各部落总合有

50 多万户。马韩的月支部酉长称辰王,名义上是三韩的大君长。

马韩人已知种田养蚕织布,住的是草屋土室,与汉人接触较多,受汉化影响较大。辰韩又称秦韩,相传秦朝人逃避苦役,流亡到朝鲜半岛东南部, 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经济、文化水平最高,人民能种五谷,养蚕织缣布,能制造铁器。弁韩最小,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从总的情况看,三韩的发展水平虽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它们在东汉王朝的强烈影响下,并没有向奴隶社会发展,而是模仿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