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又称为“远古智人”,过去曾被称为“古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大约距今 25 万年至 4 万年之间。考古发现所见我国境内的早期智人的材料比较丰富,有了比猿人更广泛的分布。

70 年代末期,在陕西大荔甜水沟的砂相砾层中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头骨

化石,属于一位年龄不到 30 岁的男性青年,定名为“大荔人”。大荔人头顶低矮,眉脊粗壮,骨壁很厚,与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顶骨较大,枕骨隆凸前面呈凹陷状,鼻骨窄长,眼眶近乎方形,虽然颧骨较为朝前,可是吻部并不突出,脑容量达 1120 毫升,这些特点又比北京猿人进步。大荔人遗址出土

石制品 181 件,以石英岩或燧石为原料,用锤击法制造,形体较小,加工比较粗糙。同出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古菱齿象、犀牛等近十种。大荔人属于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是直立人向智人过渡形态的代表。据测定,大荔人的时代在距今 23—18 万年之间。

“许家窑人”于 70 年代中期在山西阳高许家窑村和与其紧临的河北阳原侯家窑发现,是目前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最丰富、规模又大的遗址。这一带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主要有顶骨 11 块、枕骨 2 块、附有 4

颗牙齿的左上颌骨 1 块、右侧下颌枝 1 块、牙齿 2 枚。这些化石材料分属 10 多个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其年龄既有幼儿,又有年过半百的老人,平均寿命在 30 岁左右。化石材料表明许家窑人的头骨骨壁较厚,顶骨内面较复杂, 颅顶较高,头骨最宽大的部分比较靠上,吻部不太突出,下颌枝低而宽,牙齿粗大,齿冠结构比较复杂,其纹饰和北京猿人的牙齿相近。总的看来,许家窑人的体质特征既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又比较接近于现代人。有的专家推测许家窑人是北京猿人向智人过渡的一个类型,是曾在周口店地区居住数十年之久的北京猿人后裔外迁的一支。所发现的文化遗物中,石制品、骨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的数量都很多。许家窑人的石制品至今所发现的有 3 万多件,其类型虽然和北京猿人的石器属同一传统,但在技术上却大有进步。例如用厚石片加工而成的龟背状刮削器,其形状劈裂而平直,背部隆起,周围边缘为刃口,可用于剥皮、刮肉、加工兽皮等操作。还有一种短身圆头形的刮削器,圆弧形的刃缘多经过精细的加工。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钻孔器、砍斫器和石球等多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石球。这一带遗址中发现的石球有 1500 多件,最大的重 1284 克,最小的只有 112 克。当时制造石球要先拣取较好的砾石,打击成粗略的球形,再反转打击去掉棱, 使它成为荒坯,然后左、右手各持一个荒坯对敲把坑疤去掉,做成滚圆的石球。这种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根据民族学和民俗学的材料推测, 石球在使用时要用棍棒或绳兜进行投掷。用这种方法狩猎有很大威力,能猎取比较凶猛的和距猎人较远的野兽。凡是发现石球的遗址都伴生有人类吃过的较大型动物的骨骼化石,许家窑一带就有 300 多匹野马的遗骨,还有披毛犀、羚羊等大型或奔跑迅速的动物。许家窑文化遗址所发现的动物骨骸数以吨计,但未见一具完整的个体,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头骨也没有发现,而全部是人们食肉以后又砸碎的抛弃物。显然,大量的石球不仅反映了石器制造技术的进步,而且反应了当时狩猎业的迅速发展。许家窑人的时代距今 10 万年左右。

“丁村人”是 50 年代初期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的,共有 20 多处旧

石器中期的文化地点,都散布在汾河两岸。这里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直至晚期的丰富文化遗存,其晚期文化距今约 7 万年左右。这里发现了属于一个十二三岁儿童的两颗门齿和一颗臼齿化石,其臼齿咬合面结构形态在猿人和现代人之间,齿冠舌面中部低陷呈铲形,与现代黄种人较为接近。这里的砂砾层中还发现一个大约两岁小孩的右顶骨化石,它比北京猿人小孩的顶骨薄,显示了人类体质的进步。丁村人所用石器的原料是附近东山上的角质岩砾石。发现的石制品有两千多件,石片和石器一般都比较粗大,类型有单边或多边砍砸器、石球、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厚尖状器、刮削器等,其中以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这种石器采用有三棱的厚大石片打击而成,手握部分宽厚, 尖端锐利对称,和鹤嘴形厚尖状器一样,其作用也是用于挖掘植物和砍琢。丁村人所用的石球重量一般在 500—1300 克之间,形体规整,加工精细。从石器类型的多样性和制造技术看,丁村人的石器已经有了较明显的专业分工。

在我国远古人类区域分布上位于东南方的代表是 50 年代末期发现的“马坝人”。当时在广东曲江马坝狮头峰的岩洞中发现有额骨、顶骨、眼眶和鼻骨,虽有残缺,但对于复原当时人的体貌亦有重要意义。这些化石属于一个中年男性,仍有相当的原始性质,如眉脊粗壮,鼻骨较宽等,但是马坝人的头骨比北京猿人高,眉脊上方不再深陷,而是与额骨相续,脑容量估计有 1225 毫升,这说明它比北京猿人已经有了不少进步。和马坝人一起被发现的哺乳类动物化石有熊、熊猫、犀牛、鹿、剑齿象等多种。马坝人的时代比许家窑人要晚,属于更新世中、晚期。

“长阳人”发现于 50 年代中期。当时在湖北长阳下钟家湾龙洞发现附有两颗臼齿的左上颌骨和单独的一颗臼齿。其上颌的倾斜度没有北京猿人显著,所以前部不显得突出,表现了进步的性状。但是其臼齿较大,咬合面有许多皱纹,构造比较复杂,犬齿隆凸明显,鼻腔底部较为平坦等,又表现出不少原始性。同出的还有熊猫、东方剑齿象等十多种哺乳类动物化石。洞内没有发现人类居住的遗迹或遗物,据分析,可能和马坝人一样,化石材料都是由洞外被洪水冲进洞内的,其时代与下钟家湾所发现的相近,都属于更新世中期稍晚的阶段,大约与马坝人相近。

70 年代初期,在贵州桐梓云峰岩灰洞内发掘到门齿和臼齿化石各 1 颗,

还有 10 多件石制品、炭屑、两块烧骨以及 25 种动物化石。“桐梓人”的化石材料估计属于一年轻个体。从文化层堆积情况看,这些遗物都是被水冲进洞内的,该洞并不是古代人类的居住地。岩灰洞所发现的石制品皆用锤击法打片制成,其中有一件带尖角的刮削器,前端被加工成鸟喙状的相当薄的刃口,十分锐利,反映了精细的加工技术。

发现著名的北京猿人的周口店龙骨山,曾于 70 年代初期发掘新洞,发现

了 1 颗左前臼齿化石和几十件石制品,还有厚达 1 米左右的灰烬层、动物烧骨和大量动物碎骨化石。“新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中间环节。这里所发现的哺乳类动物有 40 余种,多达几千个个体, 说明当时的狩猎很有成绩。新洞的烧骨中鹿类最多,其次有鼠、象、蛙、鸟等,为当时人们熟食后所残留。新洞还曾发现磨过的骨片,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磨制骨质品。在北京猿人遗址以南 70 米处和以东两公里处也发现过旧石器中期的文化遗存。这些情况表明在北京猿人以后,早期智人仍然长期在周口店一带生活。

我国境内早期智人的化石和文化遗存在南方和北方都有不少发现。早期智人所创造的旧石器中期的文化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这个时期的人类体质也处在明显演进的阶段,因而呈现了更多的复杂性。石器制造技术的明显提高、石球的涌现以及许多遗址中所发现的大量凶猛动物遗骸,都表明早期智人生产活动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