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第一节 叙说

本章所要叙述的历史从公元 2 世纪末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欧洲的罗马帝国,陷入了全面危机。中亚的安息,被萨珊王朝的波斯所取代。南亚的贵霜帝国,正在解体为若干小国。而我国的东汉帝国, 也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公元 1 世纪后期,罗马扩展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希腊都先后被罗马所征服,处在罗马的统治之下。但是,自公元 2 世纪中期起,罗马的奴隶制生产方式盛极而衰,帝国的统治危机初露端倪。各省不断爆发起义,进而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蛮族”也乘机发起攻击,日耳曼人诸部落开始越过多瑙河南下。公元 3 世纪,罗马城市衰落, 农村枯竭,政治经济全面混乱。30 年代,由军队拥立的塞维鲁王朝被军队推翻。此后的 30 多年,军人操纵政权,屡屡发动政变,长期割据混战,导致专制统治的加强,政治上从“元首制”过渡到“君主制”。由于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先后实行改革,使帝国的统治继续苟延残喘。

公元 3 世纪以后,罗马奴隶制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了。公元 263 年,西西里岛爆发奴隶起义。其后是高卢发生的奴隶、隶农和贫民的联合起义,称为巴高达(意为战士)运动。罗马统治者加紧对人民群众的镇压,使奴隶、隶农和小农的境况进一步恶化。君士坦丁两次重申主人有权处死奴隶,加重对逃亡奴隶及其煽动者的刑罚。隶农的地位下降,他们没有自己的财产,不得离开主人和原居地,如想逃跑,就会像奴隶一样被带上镣铐,强制劳动。凡窝藏隶农者课以罚金,逃亡隶农加镣押解回去。而农民因不堪国家税吏的压迫,宁可接受地主的“庇护”,沦为隶农。投奔大地主的还有皇帝的隶农和奴隶。

罗马统治者的暴虐和倒行逆施,激起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不断举行起义和反抗斗争。公元 4 世纪中叶以后,帝国西部的人民运动此起彼伏,不列颠、西班牙发生纳税人的起义,高卢的高达运动死灰复燃。在北非,奴隶、隶农和农民掀起阿哥尼斯特(意为争取正当信仰的战士)运动。这时,匈奴已经进入了欧洲,征服日耳曼部落的东哥特人,而西哥特人因避难进入罗马,但遭受罗马官吏的欺凌,遂爆发起义。在战争、政变和人民起义中,罗马统治者已经耗尽了精力。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终于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帝国分裂后,西哥特人继续入侵西罗马,410 年攻下罗马城,西罗马被迫迁都拉温那。西哥特人转而进攻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于 419 年建立西

哥特王国。公元 5 世纪中叶,西罗马帝国大部分被蛮族占领。不列颠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高卢北部全部被法兰克人占领,东部则被勃根第人占领。至 70 年代,西罗马帝国的领土已经仅限于意大利部分,而且罗马皇帝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476 年,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在日耳曼化的过程中,西方分裂了。

古代罗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是进入 3 世纪危机以后,罗马在文化上已无所作为。西罗马的灭亡,更使作为上古时期在地中海地区出现最晚和影响最大的古罗马文明,在历史上中断了。

当罗马帝国危机四伏的时侯,公元 226 年,波斯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所

取代。罗马帝国曾经多次侵犯安息,遭到安息的顽强的抵抗。安息阻遏了罗马向东扩张,使西亚地区免受罗马奴役,但自身也逐渐衰弱了。萨珊王朝的建立者原是安息属下的波斯王公,它乘机起兵夺取政权。萨珊王朝从建立伊始,就内争外斗,很不平静。内部阶级斗争尖锐,神庙和贵族的庄园使用奴隶劳动,矿山和贵族家内也使用奴隶劳动。奴隶主用改良的方式维持奴隶制, 给予奴隶支配四分之一或十分之一劳动所得的权利。农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的负担沉重,有的被迫卖出土地。外部与罗马的战争持续不断,3—5 世纪的 200 年间发生了 9 次战争。5 世纪时,◻哒人又从东北入侵,萨珊王朝最终被迫纳贡求和。

长期承受赋税兵徭重负和战争破坏的人民,终于不能忍耐下去了。5 世纪末,波斯发生广泛的人民起义运动,要求废除奴役与剥削。起义由首都扩大到各省,广大农民、城市贫民和奴隶纷纷参加。这次起义历时 40 年,虽然最后被镇压下去,但沉重地打击了统治者。

萨珊王朝继承波斯帝国以来的文化传统,又以其地处东西方通道的优势,吸收其它国家文化,也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在文史方面,萨珊时期既有丰富的波斯语的文学作品,还有叙利亚语的文学作品。王朝宫中设置史官, 编纂史书,如《统治者之书》就是当时的作品。在建筑艺术方面,王宫宏伟壮丽,饰以雕塑和彩绘。雕刻中的岩石浮雕最为有名,生动逼真。手工艺品也非常精致,具有独特的风格。波斯的摩尼教和袄教(拜火教)不仅在中亚传播,而且传到中国。

公元 2 世纪中,中亚的贵霜王朝达到极盛,囊括了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它的疆域西起咸海,东至葱岭,是中亚细亚一个庞大的帝国。然而,贵霜的统一并不巩固,至 3 世纪 30 年代,帝国日趋衰落,逐渐解体,原来被征服的王国已经不再听命,统治所及只有大夏、喀布尔河流域和次大陆西北部,并且很快分裂为若干小国。不久,新兴的萨珊王朝占据了今阿富汗一带。4 世纪时,南方摩揭陀建立起笈多王朝,控制了次大陆的北部。5 世纪时,◻哒人自北而下,消灭贵霜的残余势力。贵霜社会中奴隶制生产方式有显著发展, 有些地区已出现封建制生产关系。

笈多王朝在 5 世纪初甚为强盛,经济比较繁荣,佛教文化兴盛。“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往便往”。国家为憎人修寺院,供给田宅、园圃,赐与民户。这说明国中既有自由民,也有依附农民,封建生产关系正在生长。笈多王朝强盛的局面非常短暂,5 世纪中叶,◻哒人不断入侵,中央政权衰落,内部分崩离析,疆土日蹙。至 5 世纪末,它所统治的地区只剩下摩揭陀及其东南的一小部分。于是,印度古代最后一个强大的王朝到 6 世纪已经不复存在了。

笈多王朝时,与神学相联系的古代印度哲学较为发达,吠檀多派提出了一整套的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梵是唯一的本体,梵以幻法创造了世界。这是为婆罗门教服务的哲学。笈多王朝是梵语文学繁盛的时期,《五卷书》、《嘉言集》等以民间故事、寓言和童话的形式歌颂普通人民,讽刺虚伪的国王、大臣和婆罗门祭司。数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部门也取得显著的成就,数学发明了 O,已经掌握开平方根和立方根,能够解二次不等方程式。天文学家提出大地是一个球体,并围绕地轴自转的学说。

相比之下,虽然这个时期的我国历史也经历了剧变,在西晋短期统一后, 北方建立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南北分裂长达 270 多年。但是,我国在分裂时

期实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了祖国的传统文化,为重新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国政治统一和民族团结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伟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如果从 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

许昌)算起,到 589 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共有 393 年的历史。这一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四个阶段,其中西晋曾经在全国实现短期统一,其余则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董卓之乱以后,东汉王朝业已解体,名存而实亡。州、郡与地方大族拥兵割据,展开了剧烈的兼并混战。曹操是割据群雄中的佼佼者,挟天子以令不臣,广屯田以蓄军资,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扫平大河南北的割据势力, 统一了北方。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凭借长江天险,笼络大族豪强,占有江东地区。刘备在赤壁之战以后,则把势力从荆州扩大到巴蜀、汉中。于是,曹、孙、刘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了。220 年,魏王曹丕在洛阳代汉称帝。次年, 刘备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亦在成都即帝位。同年孙权接受曹丕的封号当了吴王,而直到 229 年,才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

曹魏在三国中最为强大,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中书省,创立九品中正制和都督制;经济上继续推行屯田,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冶铸、纺织业也颇有成就。曹魏后期,政权落入门阀士族的代表人物司马懿父子手中。孙吴对外联合蜀汉,抗御曹魏;对内辑睦文武,征服山越, 江东得到初步开发,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纺织、采冶、造船业较为发达。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也得到恢复发展,农业、煮盐、冶铁、纺织业都有显著的进步。但由于连年北伐,损耗严重,国力较弱。

263 年,魏灭蜀汉,两年后,司马懿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大封宗室,优崇士族。九品中正制只论门第阀阅,“故据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占田荫客制确保权贵、士族享有广占土地和佃客的特权。西晋前期,社会比较安定,太康(280—289 年)中,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但统治集团十分奢侈、贪婪,腐败风气迅速蔓延。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统治阶级上层为争夺控制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斗争不断激化,演成“八王之乱”。“八王之乱”造成的破坏和接连不断的天灾,驱使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四出流浪,漂泊异乡,而内迁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人民也深受其害,于是纷纷举行起义反对西晋统治,西晋王朝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激荡中灭亡。

从 304 年匈奴贵族刘渊称汉王起,北方地区进入了十六国阶段。史称十

六国,而实际上存在过的大小割据政权有 23 个。这一期间,战乱相继,屠戮酷烈,社会经济文化又遭到严重的破坏,各族人民苦不堪言。其中,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曾经基本上统一北方地区。317 年,西晋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的辅佐下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称晋王,次年称帝,建立了偏安的东晋。东晋帝室衰微,门阀士族凌驾于其上,形成门阀政治的格局。首先是“王与马, 共天下”,其后是庾、桓、谢氏等轮流执政,门阀势力在朝野长期居于支配地位。东晋门阀士族比在西晋拥有更优厚的特权,他们平流进取,坐致公卿, 兼并土地,封锢山泽,私占佃客,役使兵吏。皇权与门阀士族、门阀士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导致内争不断发生,阶级斗争也日益尖锐,爆发了孙恩、卢循的起义。403 年,桓玄篡晋,继而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消灭桓玄,遂掌握了东晋朝政。后来,他出兵北伐,取威定霸,又镇压农民起义。公元 420

年,刘裕自立为帝,建国号宋。

继东晋之后频繁更迭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总称南朝。宋初加强皇权,抑制门阀豪强,禁止私占山泽、人口,整顿地方吏治。于是,元嘉(424

—453 年)期间生产发展,经济繁荣,被誉为“元嘉之治”。刘宋后期,宗室诸王争夺皇位之争频频发生,禁卫军统帅萧道成便伺机夺取帝位,建立齐朝,即南齐。南齐政治腐败,一再重演宗室之间“骨肉相残”的丑剧,只维持了 22 年。501 年,雍州刺史萧衍攻入建康,次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他刚愎自用,以佞佛闻名,三次舍身佛寺,以至终为降将侯景所乘。557 年, 在平定侯景之乱时脱颖而出的陈霸先建立陈朝。陈朝局促于大江以南、信州

(今湖北宜昌)以东,疆土狭小,气息奄奄。

十六国以后北方先后存在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北朝。439 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北魏中期,冯太后与孝文帝元宏进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实行均田制、三长制,从疲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 废除鲜卑旧俗,推行汉语、汉服装,等等。这一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 促进各民族大融合。北魏末年,在各族人民的起义中,由六镇军人起家的高欢和宇文泰各拥傀儡皇帝,分据邺城(今河北临漳)和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魏遂分裂为东、西魏。后来,高氏废东魏建立北齐,宇文氏代西魏建立北周。高氏统治暴虐,政治黑暗,倒行逆施,国力由盛而衰。宇文氏则改善吏治,整顿户籍,建立府兵,国力不断增强。周武帝宇文邕继续进行改革,取得显著效果。576 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周武帝死后,外戚杨坚执政。581 年,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并于 589 年消灭陈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

毋庸讳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有董卓之乱、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侯景之乱,小规模的动乱则史不绝书。这些动乱所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人口锐减、社会凋敝、经济衰退、文化事业几至于毁灭;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度在战火中夷为丘墟,黄河中下游高度文明一再遭到洗劫。即便今日,当我们吟诵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凉诗句时,当我们读到《晋书·食货志》:“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 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时,面对这历史的斑斑血泪,难道我们能不为之动容吗?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在如此的历史浩劫中沉沦,我们的各族人民在这样极端艰难困苦的时期仍然不屈不挠地劳动、创造,使中华文化仍然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首先是新经济区的开发。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北方人民避难南下,络绎不绝,多次出现徙民风潮。大批流民过江,既补充了江南劳动力的不足,也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扩大了江南开发的范围,加快了开发的速度,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火耕水耨、饭稻羹鱼的落后面貌,使人烟稀少,榛莽丛生之地变成良田沃土,鱼米之乡,山林川泽也披上新装。《宋书》卷五十四传论说:“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数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举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 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域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地区的开发,从

农业始,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集镇的兴起和都市的繁荣,而且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使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起来,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为全国经济的复兴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南之外,在关中、中原流民较多的河西走廊和辽河流域,经济,文化面貌亦为之一变,成为小型的开发区。

其次是汉族与南北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魏晋之际,北方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西晋江统说:“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 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内迁的各族人民,大多成了国家的编户民,即使仍保持聚族而居,但与汉族人民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有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错居杂处,或被征入军队,或沦为汉族地主的依附民和奴隶,汉化程度更深,十六国时期的统治者展开剧烈的人口争夺,战胜者把人口掳掠到自己的统治区,进一步打破各族的隔离状态。各族人民在共同的斗争中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民族混居是民族融合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不断缩小以至消弭各族间语言、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上的差异。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认同于华夏文化, 往往自称是华夏后裔,自觉自愿接受汉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 并以政权的力量推动汉化的进程。其中苻坚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尝试融合各族,统一全国,尽管由于条件尚未成熟而失败,但功不可没。北魏孝文帝在民族融合的条件日趋成熟时,坚决果断地实行汉化改革,对最终从文化和心理素质方面消除民族隔阂起了重大的作用。此后,北镇军人政权虽然掀起反汉化的逆流,但终究是螳臂挡车,其结果是造成更广阔、更深刻的汉化, 至隋朝时,南北各地少数民族大抵已经与汉族融为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作用巨大。

再次是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成就超越秦汉,与后代的“治世”相比也毫不逊色。农学有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各族劳动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先进技术。炼钢方面有“杂炼生鍒法”和“灌钢法”的发明,把冶炼技术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机械制造方面有翻车、水碓、连机磨、千里船等重大创造,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知识积累。数学有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和祖冲之的《缀术》,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历法有何承天的《元嘉历》、赵■的《元始历》和祖冲之的《大明历》,历法的进步是先进的天文学的成果。医学方面有张仲景的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有华佗的麻醉剂——麻沸散和外科手术。所有这些,都居于当时世界前列,遥遥领先。此外,哲学、史学、地理学、文学艺术等等也有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人类是在与社会和自然界的斗争中创造历史的。来自社会和自然界的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魏晋南北朝是乱世,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其压力尤大。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正是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曲折地、顽强地前进。来自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 以及各族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混战厮杀,扼杀不了各族人民的劳动、创造。当然,各族人民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学习魏晋南北朝史,应该读一点基本文献。最主要的文献是所谓“一志”、“八书”、“二史”、即正史中的《三国志》、《晋书》、《宋书》、《南

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及《南史》、《北史》。《隋书》中的诸志记载了梁、陈、北齐、北周四朝的典章制度,也属于最主要的文献的范围。其次,如果把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与纪传体的正史对照阅读,则比较容易明了历史大势,掌握发展脉络;而且,

《资治通鉴》还可校勘正史,补充正史之不足。再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文集,如《世说新语》、《水经注》、《颜氏家训》、《洛阳伽蓝记》、

《华阳国志》等,是无数著述散佚后硕果仅存者,都极可宝贵。散佚的著述片断可见于唐人所编的《太平御览》、《初学记》、《北堂书钞》等类书中。另外,文物的史料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历年出土的碑刻、敦煌吐鲁番文书,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不可或缺的,并且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当然, 对以上文献,我们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