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科学技术

  1. 数学和天文历法

数学是魏晋南北朝取得重大突破的学科,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魏晋时,数学家刘徽撰著《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在《九章算术注》中,他把具体的计算抽象到理论上认识,说:“物之数量,不可悉全(整数),必以分(分数)言之。”又说:“凡开积(正方形面积)为方(方边),方之自乘当还复其积。”他创立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 逐次加倍地增加边数,至九十六边形,计算出圆周率为 3.14。他还认为:“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①。

《海岛算经》原名《重差》,讲述通过测量计算物体的高、深、广、远的方法。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杰出的科学家,在科学技术上有许多发明创造,尤精于数学、历法和机械制造。数学方面著有《缀术》一书,后来被唐朝廷规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考试经常从中命题,可惜已经失传。他在刘徽的“割圆术”基础上,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在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他还用两个分数值来表示:一为密率,圆径 113,圆周 355;一为约率,圆径 7,圆周 22。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数值,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次。直到 1427 年, 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Al—Kashi)才超过祖冲之,达到小数点后 16 位的精确度;而德国数学家奥托(Valenlinus Otto)在 1573 年才得出密率的数值。不仅如此,祖冲之还研究出运用二次、三次代数方程求“开差幂”(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差,用开平方的方法求它的长和宽)、“开差立”

(已知长方柱体的体积和长、宽、高之差,用开立方的方法求它的边长)。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也是一个数学家,他发现了刘徽没有解决的计算球体积的公式。

在天文历法方面,东晋隐居的学者虞喜著有《安天论》,他的重要贡献是发现“岁差”,他观察到太阳从第一年冬至运行到第二年冬至,没有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计算出每 50 年向西移动 1 度,岁岁有差,因称之为岁差。他的这一发现当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祖冲之才运用它制定新的历法。

三国时,魏明帝施行景初历。刘宋元嘉初,改行何承天制定的《元嘉历》。何承天已经认识到岁差,但计算不准确,也没有用于修订历法。祖冲之认为

《元嘉历》多误,他说:“寻何承天所奏,意存改革,而置法简略,今已乖远。”于是,他制定新历法,即《大明历》。祖冲之所用的每百年 2 度的岁

差,虽不甚精确,但毕竟是历法的一大进步。隋代刘焯计算岁差为 75 年差 1

度(今测是 71 年 8 个月差 1 度),就比较精确了。

祖冲之在制定《大明历》时,还改革了置闰法。他说:“其一,以旧法一章十九岁有七闰,闰数为多,降二百年辄差一日。节闰既移,则应改法, 历纪屡迁,实由此条。今改章法,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闰”①。依《大明历》,1 年为 365.24281481 日,与今测的精确数据只差 46 秒。他又求得“交点月”(即月亮连续两次经过黄道和白道的同一交点所需的时间)为

① 《九章算术·方用》注。

① 《宋书·历志下》。

27.21223 天,与今测精确数据差不到 1 秒。然而,《大明历》却被当权的官僚们斥为“诬天背经”,弃之不用。至梁天监九年(510),才由梁武帝颁行。

在机械制造方面,祖冲之还制作了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和运输机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