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汉代民族关系的发展

  1. 汉与匈奴的关系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历史悠久。战国后逐渐向奴隶制转变, 开始强大起来。秦末汉初,冒顿单于正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征服了周围广大地区内的大小部落和国家,掳掠汉族和其它各族的人民为奴隶。当时匈奴人口约在 150 万左右,其中有由匈奴本族成员组成的 30 万军队和俘掠的各族

奴隶约 50 多万,前者是奴隶主贵族对外掠夺的工具,后者是从事各种繁重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

两汉时期,汉匈之间的关系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西汉前期(刘邦到武帝即位前期)60 多年,汉匈之间的关系以和亲为主。和亲是统治阶级之间的婚姻关系,实际是一种政治行为,统治的需要。汉高帝七年(前 200),匈奴兵围马邑(今山西朔县),南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刘邦亲率军 30 余万出击,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遇伏被困,不得已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交易。实行和亲没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匈奴一面和亲,与西汉进行贸易,另一方面又派兵经常骚扰,抢掠财物。但是,和亲避免了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有利于西汉王朝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因此,惠帝、吕后直到文、景,一直坚持实行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同时,积极加强边防建设,增强防御力量。

西汉中期(武帝初年到宣帝后期)约 80 余年,西汉发动了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和亲中断,处于战争状态。

武帝即位以后,由于西汉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强大,对匈奴作战的条件成熟了。于是改变和亲政策,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规模最大的有三次大战役。第一次叫河南战役。元朔二年(前 127),汉武帝派卫青率军出击, 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并设立朔方、五原两郡。同时,修复了该地的秦长城, 并移民 10 万口在此开发防守。河套地区土地肥沃,宜耕作畜牧,是匈奴南下的根据地。收复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从河套地区南下对西汉首都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战役是收复河西地区,称为河西战役。元狩二年(前 121),汉将霍去病率军出陇西西击匈奴,汉军西进 1000 余里,攻克焉支(今甘肃永昌

西、山丹东南)、祁连二山,杀掠匈奴 4 万余人,使匈奴遭到重大打击,匈

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众 4 万余人归降汉朝。西汉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从此自河西走廊至罗布泊一带无匈奴,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断绝,从而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第三次战役是在元狩四年(前 119)发动的漠北战役。这是汉武帝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匈奴用兵。统率汉军的将领是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同时出击,穿过沙漠,进击漠北。卫青率军与匈奴单于大战于单于龙庭附近,单于战败率几百骑兵突围逃遁。汉军斩虏匈奴两万人,前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赵信城。霍去病率军从东路出击,大败匈奴左贤王,杀虏匈奴七万余人,一直前进到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附近)。此次战役汉军取得辉煌胜利,迫使匈奴放弃漠南地区,向西北边远地区迁徙。从而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整个西汉北边的威胁。

西汉晚期,汉匈恢复了和亲,匈奴归附了西汉,实现了汉匈之间的初步统一。

汉匈之间的长期战争使匈奴遭受重大损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牲畜大量被俘和死亡,对其经济是致命打击。二是匈奴失掉了河套和河西这两个适于农业、畜牧业的地区,退到自然条件不好的漠北,畜牧业受到限制, 生产衰落萎缩,匈奴族的生活、生存受到威胁。三是匈奴在战争中的失败, 使原来臣服于他的国家和部落纷纷摆脱其控制。匈奴在北方建立的统一帝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大大削弱其力量。与此同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争夺王位的争斗。宣帝时,匈奴五单于并立,互相混战,使人民、畜产死亡十分之六七,匈奴面临绝境。在此情况下,五单于之一的呼韩邪单于打败了其它对手,登上历史舞台。宣帝五凤二年(前 56),呼韩邪单于被其兄郅支单于战败,遂与大臣商议归汉。甘露二年(前 53),呼韩邪单于率部众南下到阴山一带归降了西汉。甘露三年、五年又两次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受到热烈欢迎。宣帝授予其金质单于印,赏赐大量财物,并调拨粮食给匈奴人民。

元帝竟宁元年(前 33),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到长安,要求招亲。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与他,并改元“竟宁”。呼韩邪称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将与汉家建立永远和好安宁的关系。从此,汉匈之间又恢复了和亲。呼韩邪归汉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结束了汉匈长期的战争状态,转入和好,促进了汉匈关系的发展和中原与塞北的联系,初步实现了汉匈之间的统一。王莽执政后,降低对匈奴单于的待遇,阻止乌桓等向匈奴纳税,于是匈

奴重又入侵。一度北边空虚,不断为匈奴所蹂躏。直至东汉光武帝之初,汉与匈奴关系仍未好转。后因塞北连遭饥旱,又受乌桓等攻击,匈奴疲惫已极, 内讧又起,日逐王比于建武二十四年(公元 48)自立,亦号呼韩邪单于,率漠南八部归降于汉。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部众驻牧于汉北边五原、云中、定襄、朔方、雁门、上谷、代、北地八郡之内;汉对匈奴岁赐丰厚,且于建武二十六年设“使匈奴中郎将” 以监护之。明帝以后,更设度辽营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置度辽将军,协助南匈奴单于抵抗北匈奴来侵和镇压族人的叛乱。此后南匈奴或降或叛,然节节南徙。至 2 世纪 40 年代多数集中于并州中部汾河流域一带。东汉末,曹操怕匈奴势力蔓延,始限制其居住地区,并采取分化政策,使上层贵族与部众脱离,部分匈奴逐步沦为汉族地主的农奴。

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 73),汉将窦固、耿忠出酒泉塞,击败北匈奴呼衍王,追踪直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申湖),置宜乐都尉,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次年,窦固、耿忠又合兵击平车师前、后王,重置西域都护,切断北匈奴与西域的联系。北匈奴困窘,诸部南下归汉者逐年增多。和帝永元元年(公元 89),汉将窦宪、耿秉等得南匈奴之助,又大败北匈奴,逐北 3000 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永元二年、三年,汉军又连续大破匈奴,斩获甚众,单于遁逃,汉军出塞 5000 里始还。此后,由于鲜卑兴起,占有匈奴故地,北匈奴部分投汉,部分归降鲜卑。其余残众或降或叛,出没于天山南北,继续与汉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屡为边患。其踪迹直到 2 世纪中叶才不见于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