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经学和今古文经

经学是训释或阐述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经学的起源,后世学者往往推到先秦时代的子夏和荀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后,经学昌盛起来。汉初,儒家经典只能靠那些仅存下来的学者们背诵记录,再由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下来。后来在孔子旧宅与河间献王等处,又陆续得到许多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字体是用秦统一前的篆书抄写的,因此被称为古屯经,原来用隶书字体写的便称为今文经。

今文经和汞文经不仅字体不同,篇章多少不同,而且对经学内容的解释也有很大差异。今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 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古文经学则看重章句训诂,把儒学经典视为古代历史资料, 包括许多应该效法的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两派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今文经出现较早,而且董仲舒以治今文经《春秋公羊传》得到汉武帝赏识,故在董仲舒的建议下陆续被立为学官。如《诗》有齐、鲁、韩三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易》有施、孟、梁丘,《礼》有大小戴,《春秋》有公羊、谷梁等等,都先后被立为博士。古文经晚出,遭到今文经派的排斥,长期不得立为学官。学派门户之见与利禄之争交织在一起。成帝时命人搜求天下遗书, 刘向、刘歆父子等先后担任搜集到的大量图书的整理工作,又发现《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等古文经书。两派之间遂引起一场争论。前后延续了近两百年。王莽当权时,由于托古改制的需要,刘歆借机把《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逸礼》、《毛诗》立于学官,后又立《乐经》为博士,《周官经》6 篇也立为博士。东汉光武帝时,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共 14 博士。建武年间,韩歆又提出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又引起一场争论,最后由光武帝决定立《左氏春秋》为博士,遭到今文家的激烈反对,不久废去。终汉之世,古文经没有再立于学官。可是由于古文经学在内容上胜过今文经学,再加上章帝于建初元年(公元 76)令贾逵自选《公羊》严、颜的高才生 20 人教授左氏,八年,又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业《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又任贾逵的弟子为郎官,学者都欣欣向慕,古文经学的传播日益广泛。东汉最有名的学者,如贾逵、服虔、马融、郑玄都是古文家,或兼通今古。在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注经的影响下,今古文渐趋于混同。东汉中叶以后,博士人选,亦不如西汉严格,古文家可以任今文学博士,如周防以治《古文尚书》为博士, 卢植通今古文经学为博士。东汉末,董卓之乱以后,博士失官守近 30 年,今文学遂日益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