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71—499),太武帝曾孙,献文帝拓跋弘之子。皇兴五年(471),献文帝禅位时,孝文帝年方 4 岁,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临朝称制。太和十四年(490),冯氏病死,孝文帝才开始亲政。实际上,所谓孝文帝改革,是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主持的。从政治上说,孝文帝和冯太后是一致的,他们的改革事业一脉相承①。

太和八年(484),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北魏前期,官吏不管治绩如何, 任期一律 6 年;而没有俸禄,使取之于民。“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②。官吏上任时单马执鞭,离任则从车百辆,满载而归。因此,贪污成为合法,吏治极其混乱,亟待改革。冯太后规定,守令任期以治绩而定,不拘年限;并颁布俸禄制,每季班禄,禄外赃满 1 匹者处死。不久,在《均田令》中,又

制定地方官吏的禄田制,由 6 顷到 15 顷不等,不许买卖。这些改革,多少使吏治有所好转。接着,冯太后实行均田制与三长制。这两项改革我们放在第五节中叙述。

孝文帝亲政后,继续实行改革。他删削旧法律中的繁酷条文,从宽量刑, 减轻了刑罚。太和十八年(494),因平城受到来自柔然的威胁,也因这里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强大,“移风易俗,信为困难”③,孝文帝便断然迁都洛阳。在正式迁都的前一年,孝文帝已对官制进行改革,太和二十三年(499)又加修订,彻底摒弃鲜卑旧制,确立以三省为核心的中枢制度,以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为了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合作,孝文帝“定姓族”,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也使鲜卑贵族门阀化。他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同于汉族门阀中的崔、卢、李、郑四姓,只任清职,其余按

② 《南史·梁临川王宏传》。

③ 《南史·郭祖深传》。

① 何兹全《读史集》,第 239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② 《魏书·目录序》。

③ 《魏书·任城王澄传》。

照三世官爵高低列入不同的门第等级。“定姓族”对北魏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但对鲜卑族的汉化还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在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方面,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太和十九年(4950),他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如有违犯,当加降黜;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他后来称元宏;其它如丘穆陵氏改穆氏、步六孤氏改陆氏、贺赖氏改贺氏、独孤氏改刘氏、贺楼氏改楼氏、勿忸于氏改于氏、纥奚氏改奚氏、尉迟氏改尉氏等。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他纳汉族门阀四姓等女子为妃嫔,又替诸王纳汉族高门女子为妃。

北魏从入主中原到孝文帝改革,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一期间,鲜卑贵族基本上转化为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封建贵族,而鲜卑族人民则转化为自耕农民或依附农民。因此,改革的条件是成熟的。在改革过程中,少数鲜卑贵族曾经表示反对。太子元恂私著胡服,欲潜奔平城,被废为庶人, 后又因谋反被处死。恒州刺史穆泰发起叛乱,鲜卑八姓中不少子弟参与,但都成不了气候,很快就失败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虽然这场改革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也与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