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技术

西汉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在农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种旱地作物的先进耕作方法,即代田法。其内容是:在 1 亩土地上开三条圳,圳的深广各 1 尺;圳与圳之间

的土地是垄,也宽 1 尺。圳垄相间,把种子播在圳里,苗发芽后,一面耨除垄上杂草,一面铲垄土培■苗根。一次又一次的除草培根,到盛暑时节,垄土铲平而圳中作物则深深扎根于土中。经过这样处理过的作物,既耐风,又耐旱,因而生长茂盛。为了恢复地力,圳和垄的位置轮流调换,所以称为代田法。赵过还改进了农具,“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①。在太常和三辅所属农田试验的结果,使用牛耕的代田法,每亩产量可超过不作圳的缦田一斛到两斛。由于“用力少而得谷多”②,河东,弘农以及西北边郡的居延等地随后都推广了代田法。

成帝时,议郎汜胜之总结了一种新的耕作方法——区种法。这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东汉时期耕作技术又有提高,精耕细作的经营方法得到推广。在崔■的

《四民月令》中,记述了地主田庄内精耕细作经营农业的一些情况。这种田庄的农业经营,十分注意时令节气,重视除草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 种植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并能及时翻土晒田,双季耕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