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

在齐、秦对峙时期,各诸侯国间产生了“合纵”与“连横(衡)”的斗争。因为南北方向为纵东西方向为横,故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以抗击秦或齐,叫做合纵;而以三晋为主,东连齐而西抗秦,或西连秦而东抗齐,叫做连横。就策略而言:“合众弱以攻一强”谓之合纵;“事一强以攻

① 《战国策·魏策二》。

众弱”谓之连横。随着斗争的发展,合纵连横的含意也在逐渐变化。至战国后期则变为:六国联合抗秦是合纵,六国分别投靠秦国是连横了。

合纵说的创立者是齐人苏秦,他在游说秦惠王未受重视之后,为赵肃侯制定了合纵抗秦的战略部署,提出“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为从亲以畔秦。”①苏秦合纵,得到山东各国的响应,前 333 年众推赵为纵约长,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局面形成。秦惠王对六国合纵抗秦大为愤怒,于是任用魏人张仪进行旨在破坏合纵的连横。张仪的连横战略为:使楚、魏臣服,攻赵亡韩,让齐、燕不敢西向。从此合纵连横斗争拉开帷幕。

魏、齐“徐州相王”之后,关东各国渐成合纵之势,意在遏制秦的东侵。为破坏合纵,秦惠王用张仪的连横之策,首先争取魏为与国,于前 322 年派张仪至魏游说,魏以张仪为相,张仪劝魏王背弃纵约,西亲秦。魏王起初不肯,秦便以武力威胁,接连攻取了魏的曲沃、平周,还大破韩军,魏迫于压力,背弃纵约,与秦连横。

秦魏连横使关东各国惶恐,前 319 年齐、楚、赵、韩、燕五国支持魏国的遏秦势力赶走了张仪,任主张合纵的公孙衍为魏相。公孙衍立即联合魏、楚、燕、韩、赵“五国伐秦”,并推楚怀王为纵约长。但由于五国不能合作, 仅韩、赵、魏出兵,结果于前 317 年联军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被秦军击败, 合纵被瓦解。此后,在秦不断进攻之下,魏、韩不得不转而臣服于秦。此时形成秦、魏、韩三连横,与齐、楚“从亲”的对抗局面。

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①在当时几乎与秦、齐成鼎足三分之势, 所以楚的向背直接左右着合纵连横的斗争。秦为了牵制齐国,必须与楚联合, 破坏齐楚联盟。前 313 年,秦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诈称如楚能“闭关而绝齐”,秦愿归还楚“商于(今河南淅川西南)之地方六百里”。怀王信以为真,便与齐断交,而与秦和解。当楚向秦索地时,张仪却改口说当初许下的只是“广袤六里”。楚怀王方知被骗,怒而发兵攻秦。结果先后在丹阳

(今河南淅川)和兰田(今陕西兰田)两次战役中为秦所败。后来,秦昭王约楚怀王至秦会盟,怀王受骗被扣押,死于秦。在接连不断的失败之后,楚逐渐衰落了。

楚衰落以后,赵国成为秦东进的主要障碍。前 307 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赵以其强大的骑兵而增强了抗秦实力。秦为打击赵国而谋取与齐的联合。前 288 年秦昭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昭王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并订立盟约,准备联合五国伐赵。但齐湣王后来又接受苏秦劝告, 主动放弃了帝号以孤立秦国。齐甚至联合了韩、魏、燕、赵合纵攻秦,迫使秦昭王废弃帝号,并将部分侵地归还魏、赵。

宋国是七雄之外一个中等国家,地处中原,与齐、楚、魏等大国接壤, 历来是大国争夺的对象。前 286 年宋国内乱,齐趁机灭宋,引起三晋及楚国的不安,秦国便乘机组织合纵攻齐。秦王先后与楚、赵、魏、韩等国国君相会,并于前 285 年派秦将蒙骜率兵借道韩、魏去攻占了齐的 9 座城池。而“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纵与燕伐齐。”①合纵攻齐的局面形成。

当年齐国曾乘燕内乱征伐过燕国,两国就此结怨。燕昭王即位后,励精

① 《资治通鉴》卷 2。

① 《战国策·楚策一》。

① 《战国策·燕二》。

图治 28 年,国富兵强。前 284 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兵合纵攻齐,在济西大败齐军。随后乐毅果决进兵,攻克齐都城临淄后,分兵五路,迅速平定、攻占了绝大部分齐地。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下,齐湣王逃至莒,不久被人杀死。

前 277 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疑忌乐毅,以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逃往赵国。燕军易帅,士卒涣散,到处抢劫,齐人纷纷反抗。齐将田单在人民的配合下,用火牛阵破燕军于即墨,燕军溃退,齐军收复了全部失地。但齐国被燕军蹂躏 5 年之久,损失极大,从此一蹶不振,齐秦对峙的局面也最终被打破了。同时,在长期伐齐战争中,燕国国力亦消耗过甚。齐、燕的厮杀大大削弱了东方的抗秦力量,使秦得以抽出力量对付楚国,前 278 年秦将白起率兵攻克楚都郢,楚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楚国进一步衰落下去。此后,合纵连横就逐渐演变为:六国并力抗强秦为合纵,六国分别投降秦国为连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