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称霸

晋国本是汾水下游一个小国,至春秋前期晋献公兼并周围小国和戎狄, 才逐渐强大。献公晚年,因废嫡立庶,迫使公子重耳在国外流浪了 19 年。献公死后,60 多岁的重耳才于前 636 年返晋,继位为晋文公。文公是当时各国君主中最熟悉社会情况的,跟随他流亡的狐偃、赵衰等大臣也都很有能力。晋文公即位的当年,周王室内乱,王子带赶走了周襄王。晋文公抓住这一时机约会诸侯,平定叛乱,迎周襄王复位,博得了“尊王”的名誉,提高了自身威望。前 632 年,楚因宋国附晋,率陈、蔡、郑、许之兵伐宋。晋则率宋、齐、秦之兵进攻楚的盟国曹、卫,诱楚北上。双方大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楚方溃不成军。城濮大捷使楚国向北发展的兵力第一次受到沉重打击。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荥泽)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他为侯伯。至此,晋文公“取威定霸”,成为中原霸主。以后 80 年间,晋楚间的斗争成为大国争霸的主要内容。

晋文公死后,灵公继位,霸权受到来自南楚和西秦的威胁。晋人虽阻止了秦的东进,却没能挡住楚庄王称霸中原。据说楚庄王自前 613 年即位起,

作乐 3 年,不理政事,待完全了解国务之后,他“一鸣惊人”。首先平定国内贵族叛乱,征服周边百濮各部;继而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举贤荐能,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加强国力。然后开始其争霸中原的大业。前 606 年,楚庄王进攻洛邑附近的陆浑之戎时,在东周京畿阅兵示威,并派人向周王询问九鼎的轻重。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此举意在表示他有吞周企图。楚要称霸中原,郑国首当其冲,前 598 年,楚围郑 3 个多月,郑被迫投降。

郑亡对晋是很大威胁,晋派兵救郑,但于前 597 年在邲(今河南郑州北)之

战被楚打得大败。两年后,楚又围宋达 9 个月之久,宋只得屈服。楚征服了郑、宋之后,鲁、陈等中原小国也先后依附了楚国,楚庄王遂成为中原霸主。庄王死后,共王继位,楚又伐鲁、卫,一度将楚的霸业推向顶峰。

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之间势均力敌,疲于攻战,进入二强相持阶段。此时中原小国也因饱受大国争霸战争之苦,而普遍厌战。于是出现了以宋国发起的两次“弭兵”(和平)会盟。第一次是前 579 年由宋大夫华元提倡的,

晋楚在宋订立盟约,双方保证不交兵。然而仅 3 年后,随着晋楚鄢陵之战的

爆发,盟约废止。第二次是前 546 年由宋大夫向戍倡议的,会盟仍在宋召开,

除晋、楚两大国外,另有 14 国代表到会,会上确立了晋楚共为霸主的地位, 规定小国要对晋楚同样纳贡,齐、秦大国分别与晋、楚联盟。至此,晋、楚平分了霸权,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基本上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