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夏朝

一 夏族的兴起与大禹治水

夏族兴起的时间大约在我国古史传说中作为“五帝”之一的帝颛顼以后的时期。古代文献常把禹的世系追溯到颛顼,如《史记·夏本纪》和《大戴礼记·帝系》就曾说禹为颛顼的孙子,但还有的文献说禹为颛顼的五世孙。不管如何,说夏族是颛顼部落的一个支裔,应当是问题不大的。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国语·周语》下篇曾有“崇伯鲧”的说法,还有的文献说鲧子禹也曾继鲧之后为崇伯。

夏族活动的区域最初应当在崇及其附近地区。祟,即崇山,又称嵩山, 在今豫西一带。在实行禅让制度的时候,禹曾经避舜之子商均而居于阳城,

《世本·居篇》也有“禹居阳城”的说法,阳城在今豫西的登封。《逸周书·度邑》篇说:“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认为平坦而无险阻的伊水、洛水流域是夏族的居住之地。《国语·周语》上篇谓“伊、洛竭而夏亡”,把夏朝灭亡和伊水、洛水的枯竭联系起来,可见夏朝就在伊、洛流域。夏族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地区是晋南一带,这很可能是夏族从豫西向晋南发展的结果。《世本》《水经注》等文献里有禹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平阳(今山西临汾)、晋阳(今山西翼城)等地的说法。周初,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封于夏墟,启以夏政”①,叔虞的始封地在唐(今山西翼城),即被称为“夏墟”,并且要在那里实行“夏政”,可见那里曾为夏人聚居的地方。除了向晋南发展以外,夏人还从今豫西地区向东发展。据说夏后相曾经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说明夏的势力已经达到了东部地区。

鲧曾经被“四岳”推荐负责治理洪水,历时 9 年而最终失败。据说他失败的原因是由于采取堵塞的办法,《尚书·洪范》说“鲧堙洪水”,《国语·鲁语》上篇说“鲧障洪水”,所以才遭到失败。其实原因不一定这么简单。《尚书·尧典》记载,“四岳”推荐鲧的时候,尧起初曾以鲧“方命圮族”为理由而表示反对,认为鲧违负教命,毁败善类不堪当此重任,只是由于“四岳” 的坚持,不得已才委派了鲧。治水失败可能与他不善于团结族人、不能搞好与其它部落的关系并且违背部落联盟首领的命令有直接关联。

鲧被殛死于羽山以后,其子禹不仅没有表示任何愤怒,而且依然恭谨地侍奉舜,从而得到舜的信任,受命继承其父的职责去治理洪水。禹能够广泛联系各个部落的力量,并且改进了治水方法,所以取得很大成功。他治水的时候,“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①,“身执耒锸以为民先, 股无胈,胫不生毛”②,艰苦卓绝,率先垂范,受到人们广泛颂扬。据《孟子·滕文公》上篇说禹治理洪水,“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对于广大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安定起到重要作用,以致于春秋时期的人还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③。

① 《左传》定公四年。

① 《史记·夏本纪》。

② 《韩非子·五蠹》。

③ 《左传》昭公元年。

禹接受舜禅让的帝位以后,在部落联盟中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他曾经以行天之罚的名义征讨三苗,还曾在涂山召集诸侯会盟,与会者很多,据说有“执玉帛者万国”①参加。后来在会稽大会诸侯的时候,防风氏的首领迟到,就被禹杀戮。禹的影响很大,“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②,这种情况反映了以黄帝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在禹的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古代文献里有禹让诸侯邦伯按照路途远近分别纳贡的说法,虽说是后世儒家加以理想化、系统化的结果,可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禹的强大权力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按照《礼记·礼运》篇的说法,从禹的时候开始,“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欲结束带有原始民主色彩的禅让制度,但又顾虑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便采取十分灵活的做法,使禅让制度向世袭制度转变。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表示自己依然奉行禅让。可是皋陶的年龄与禹相仿,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荐举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之后,益重演禅让故事,把权力让给禹之子启,自己躲避到箕山之阴,但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于是启便继位而正式建立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战国策·燕策》说“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禹的举措在实际上为启掌握权力开辟了道路。

① 《左传》哀公七年。

② 《尚书·禹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