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齐、西秦

齐、秦是在魏霸中原的同时迅速崛起的,他们的称霸过程包括与魏争雄和齐秦对峙两个阶段。

齐在魏文、武侯时代,常被三晋打败臣服于魏。但齐是中原大国,前 386 年田齐列为诸侯,齐更成为参与中原争雄的重要角色。所以,魏的霸主地位最先遇到的是来自齐的挑战。前 354 年赵向魏的属国卫国进攻,卫被战败,

臣服于赵,引起魏的不满,魏、宋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前 353 年,赵求救于齐,齐允诺出兵援赵,终于导致了齐、魏桂陵之战。

前 353 年齐威王派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认为魏以精锐伐赵,内部空虚,如“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必然回救本国,齐可攻其疲惫,并能解邯郸之围。于是齐军向大梁急进,魏将庞涓闻讯果然匆忙回师。齐军以逸待劳,在魏军必经之地的桂陵(今河南长垣)大败魏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战例。

就在齐向魏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同时,秦也开始了与魏的霸权争夺。桂陵之战以后,秦趁魏的失败,于前 352 年攻入魏的河东,攻取魏旧都安邑;次年又占领固阳,并越过洛水,收复了被魏占去的部分河西地。然而,魏毕竟是战国初的最强国,桂陵战败后很快稳定了局势,并对齐、秦展开反击,迫使齐、秦与其讲和,放缓争霸步伐。但是,如果说前 344 年由魏主盟的“逢泽之会”还只是魏霸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的话,那么随着马陵之战的爆发,齐、秦最终取代魏的霸主地位则已成定局。

逢泽之会韩没有参加,魏认为这是背叛,于是在前 342 年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威王命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出征援韩。齐仍用救赵的战术, 举兵直趋大梁。魏将庞涓闻讯,连忙释韩回魏。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以 10 万兵迎击齐军。孙膑采用“减灶诱敌”计,故意示怯,不断撤退,制

造假象,麻痹魏军。第一天营地造军灶 10 万,次日减为 5 万,第三天减为 2 万。庞涓中计,误以为齐军“士卒亡者过半”,仅率轻骑追赶。追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天黑道狭,地势险要,遭到伏击,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马陵一战,魏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遭到齐、秦、赵三面夹攻。

马陵之战后,东齐、西秦两强对峙了约 60 年之久。齐威王因马陵之战提

高了威望,魏只好“变服折节而朝齐”,①向齐妥协。前 334 年,魏惠王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又尊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从此,魏的霸权彻底丧失。秦国地处西陲,中原国家“不与盟会”。秦献公时,开始转弱为强。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开始东进攻魏。前 330 年,秦败魏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迫使魏将河西地献

给秦。前 329 年秦又攻取魏河东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

河津西)、曲沃(今三门峡西南)等地。前 328 年秦攻取魏蒲阳(今山西永

济北),魏被迫将上郡 15 县献给秦国。此时秦已占有今陕西黄河以西广大地区,以及黄河以东、以南部分地区。秦控黄河天险,国富兵强,声震山东各国。随着魏国霸权的衰落,强秦崛起于西方,前 325 年秦继魏、齐之后开始

称王。前 316 年秦惠文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向西南发展势力,攻灭蜀国和巴国。秦获巴、蜀“天府之国”后,更加强大。接着秦向西北扩展势力,兼并了西戎的义渠部,解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

至此,齐秦对峙局面形成,魏、赵、韩三晋地处中原,成为齐秦必争之地。由此展开了复杂激烈的合纵连横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