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交换与商人的活跃

交换经济最初产生于氏族部落间的以物易物形式,在我国历史上形成极早。但是,春秋以前的商业交换活动,基本上还是那些远距离各地土特产和装饰品的交换,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地位有限。商业交换活动的显著发展,是从春秋战国之际开始的。

山东半岛是古代商业交换活动出现较早的地区。早在西周初年,这地区就因鱼盐之利和纺织业的活跃,以致“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①春秋时这里更为桓公称霸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郑、卫中原地区,也是较早出现商业交换活动的。郑国在西周时期郑桓公受封时所带领的商族人中就有经商活动了。这一部分商族人至春秋后期子产时还在经商。所以子产曾对他们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也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 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 以至于今。”②《左传》中记载了两个郑国大商人的事迹。一个叫弦高,前627 年春他去京都洛邑贩牛,行至滑(今河南偃师县),遇上前来偷袭郑国的秦军。此时他知回去报告已来不及,就谎称自己是郑国派来的使者,给秦军献上 4 张皮革和 12 头牛。秦将孟明见“郑有备矣”,偷郑不成,于是就把滑国灭掉,班师回国了。另一个是到楚国作生意的郑国商人,他在楚经商时曾想营救被楚人俘去的晋国大贵族荀◻。这两个郑国商人的活动范围很广。弦高是从郑到周,另一商人到楚。他们在政治上地位不低,弦高能冒充郑国的代表去犒秦师,另一个商人能参与援救荀◻,说明他们政治活动能力很强。也说明郑国地区商业交换的活跃。

邻近郑国的卫国,也是个商业交换活跃地区。卫国在春秋早期曾一度被狄人所灭。后来在齐的援助下,得以复国。卫文侯迁往楚丘,采用“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政策,①很快复兴,足见工商在卫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晋国是戎狄地区与中原相互贸易的中介地区,商业经济地位重要。这一经济条件是晋国称霸春秋战国的直接因素。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晋、秦、楚、齐等边地国家的强盛,与它们边贸经济的发展,都是有一定关系的。

春秋时期,诸侯国家“遏籴”、“壅利”的政策已造成各国间经济交往的障碍。前 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各国诸侯会盟。

盟约中有一条规定:“毋遏籴”②。前 562 年,鲁、晋、宋、卫、曹、齐、莒、邾、滕、薛、杞、小邾、郑在亳订立的盟约中规定:“毋壅利”③。两次参加

① 《史记·货殖列传》。

②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① 《左传》闵公二年。

② 《孟子·告子下》。

③ 《左传》襄公十一年。

会盟的国家,多在中原地区,盟约的规定反映了这一地区经济生活的要求。主要是要求不以国界限制人们生活中所需物资的流通。

春秋战国的商业交换活动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远距离的货物运输,一类是某个区域内货物的聚散。前者是所谓的“行商”,后者是所谓的“坐贾”。远距离各国的交换物主要是各国的土特产。如春秋时楚国使臣声子自晋还楚对楚令尹子木说:“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④楚国的特产木材、皮革,经运输交换至晋国变成商品。春秋末越国大臣范蠡退隐后在陶经商,变名易姓为朱公,他认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①范蠡是个坐贾,囤积居奇, 看机会买进卖出以谋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