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景之治

高皇后八年(前 180)九月,吕后死,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等谋作乱。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平定诸吕,接着,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即位后,谦虚慎己,励精图治,在他统治的 23 年间,很快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局面,出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畜积岁增,户口寝息”②,“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③的繁荣景象,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 为汉武帝时期西汉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汉文帝为广求贤才,改革了任官旧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量才任用。他“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人贾谊,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帝爱其辞博,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①。汉文帝不仅选拔闻见的人才,还实行新的取士方法,以在更大范围内求选贤才。文帝十五年九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②这种取士方法开了汉代察举制的先河。

汉文帝即位后,多次下诏,劝民归农。文帝二年诏:“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十二年诏曰:“导民之路,在于务农。”次年又诏: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③汉文帝还恢复了天子“籍田”劝农制度,于每年春耕开始举行“朕亲耕,后亲桑”,“为天下先”的籍田仪式,用以“导民”,“劝农”,引起全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又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令地方官吏务必“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郡国务劝农桑”,对劝农成绩坏者给以处罚;在基层政权机构内,按一定户口数量比例推举努力生产的人任“力田”官,具体指导农业生产;给缺乏种子口粮的贫民“贷种、食”,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者,“皆赦之”,遇到自然灾害则“发仓庾以赈民”。④

汉文帝还吸取秦朝因“赋敛无节,徭役过度”而亡的教训,在汉初“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减省田租。文帝二年(前 178),下诏免除天下田租之半,次年又下诏免除晋阳(今山西太原)和中都民众三年的赋税。文帝十二年又规定只收当年租税的一半。十三年又再次下诏“除田之税”。⑤ 向人民征收的算赋也由每人 120 钱减为“民赋四十”⑥。在征徭役方面,汉文帝曾“减外徭”,①又将原来成年男子一年服一次徭役改为三年一次,即“丁男三年而一事”②。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定,如“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

② 《汉书·刑法志》。

③ 《资治通鉴》卷 15。

① 《汉书·文帝纪》。

② 《资治通鉴》卷 13。

③ 《汉书·文帝纪》。

④ 《汉书·文帝纪》。

⑤ 《汉书·文帝纪》。

⑥ 《汉书·贾捐之传》。

① 《汉书·贾山传》。

② 《汉书·贾捐之传》。

二算不事”③。为了减轻戍边之役给内地人民带来的压力,汉文帝又采纳晁错的建议,改变了戍边的办法,“选常居(边塞)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再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 如果仍不足,也不是强摊,而是“募民之欲往者”,并且“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④。这种既安边又减少农民徭役的办法的实行,取得一定的效果,到文帝十三年“除戍卒令”⑤,一度解除了内地农民长期背井离乡戍守边防的痛苦。汉文帝还实行抑奢尚俭的政策。他改革宫廷制度,认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而罢免朝仪。

汉文帝即位后即对刑法进行改革,以进一步完善封建法制。首先废除了“诽谤妖言法”。这与他广开言路,“通治道”选拔人才的措施是紧密相关的。与此同时,又下令“尽除收孥相坐法”。他说:“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奴,朕甚弗取”⑥。废除这一苛法,对于放宽对劳动者统治的尺度,积蓄民力,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都起了很大作用。文帝十三年又下诏废除肉刑。

汉文帝改革法制的结果,出现了“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的局面⑦。拯救了不少无辜受害者,免除了很多冤案,赢得了民心,“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善⋯⋯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①。这对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是有重要作用的。

汉文帝时期在与南越和匈奴这两个边疆民族的关系上,存在着历史遗留没有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汉文帝非常重视处理好这些问题,并把它同实现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这一治国方针紧密联系起来。

南越与西汉的关系,在高祖、惠帝之时一直是友好的。但是,到高后时, 对南越禁关市,“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 另外,赵佗听说他父母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坟墓被毁,兄弟被戮,乃与西汉决裂。高后五年(前 183),赵佗自称南武帝,开始发兵攻长沙。从此, 越汉交战不解。文帝即位之初,赵佗依然“发兵于边,为寇不止”②。面对南疆如此严峻的形势,汉文帝一反高后以武力相争的政策,而采取重修旧好的民族和睦政策。

汉文帝根据赵佗转给隆虑侯周灶的书信,洞察其有谋求结束战争的愿望,于是抓住时机,对赵佗提出的“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的要求进行落实,“为佗亲家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昆弟尊厚赐宠之”③。然后,派高祖时曾出使过南越的陆贾再使南越,并赐赵佗书。赐书主动承担了“和辑”关系破裂的历史责任,“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誖暴乎治,诸吕为变故乱法;”对赵佗“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的要求作了明确答复,以消除其积怨。赐书接着晓之以义,谴责了不利于越汉两

③ 《汉书·贾捐之传》。

④ 《汉书·晁错传》。

⑤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⑥ 《汉书·文帝纪》。

⑦ 《汉书·刑法志》。

① 《汉书·贾山传》。

② 《汉书·南粤传》。

③ 《汉书·南粤传》。

族人民利益的战争,“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十卒,伤良将史,寡人之妻,孤人之子, 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赐书表示,在越汉交界问题上,尊重历史,以高皇帝制定的“界长沙土”为准;承认南越王的自治权,“服岭以南,王自治之,”但必须取消帝制。赐书最后还表达了汉文帝“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的诚恳愿望。赵佗接到汉文帝这封申明大义, 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赐书,非常感动地说:“汉皇帝贤天子。自今以来, 去帝制黄屋左纛”①。就这样,兵连不解的越汉衅端,仅凭一介之使和一尺之书就顺利地解决了,从而安定了南疆。

汉文帝时,匈奴势力更加强大。当时汉朝的军力、物力不足,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因此“孝文帝初立,复修和亲之事”②。与此同时汉文帝又奉行积极防御的政策。他一方面采纳晁错募民实边,入粟塞下,屯田积谷,备战守边的建议,使大批徙民充实边塞,组成一支亦兵亦农的垦戍队伍,使边塞不毛之地得到开发,边防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对于来犯的匈奴采取防御反击,逐匈奴出边而不追杀的军事原则。汉文帝统治时期, 匈奴几次大规模进犯,汉文帝都是“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百姓”③。每次都迫使匈奴不利而退,同时也体现了汉文帝对待匈奴的来犯击退,既退而不追的政策。

文帝即位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他们“出入拟于天子”,甚至“不听天子诏”,时刻想举兵夺取皇位。文帝三年(前 177),济北王刘兴居发动武装叛乱。三年之后,淮南王刘长又步刘兴居后尘。这两处叛乱虽然被消灭,但拥有 53 城的吴王刘濞又露出不臣的形迹。面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贾谊给文帝上了《治安策》,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④的主张。景帝时,吴王刘濞叛乱的形迹更加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开始削夺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吴楚等七国遂于景帝前元三年(前 154) 举兵叛乱。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等率大军前去迎击,同时又杀掉晁错,命袁盎为太常去吴国劝刘濞退兵。但刘濞不仅不退兵,反而扬言:“我已为东帝。” 于是景帝决心讨平叛乱。周亚夫采用重兵坚守,用轻兵断绝吴楚粮道策略, 使吴楚军不能持久作战。下邑(今安徽砀山东)一战,“吴大败,士卒多饥死叛散”①。周亚夫率精兵追击,吴王刘濞仅率千人南逃,被东瓯杀死。其余诸国也被打败。七国之乱经过三个月就平定了。

① 《汉书·南粤传》。

② 《汉书·文帝纪》。

③ 《史记·孝文本纪》。

④ 《汉书·贾谊传》。

① 《汉书·荆燕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