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异彩纷呈。汉族独特的书法艺术绚丽多姿,而绘画、雕塑、音乐等在中外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推动下,也大放光彩。

钟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书法诸家之长,俱善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据称,钟繇独创真书(即楷书)书法。西晋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钟、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法帖真迹。

集汉魏书法艺术之大成,并把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举凡隶、行、草、章草、飞白及楷书,都具有极高的造诣。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论者称其笔

② 《诗品》卷上。

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 338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版。

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游龙”①。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善狂草,笔势飞动。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南北朝时期, 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在北朝的碑刻中,有一种与南朝书法异趣的方整道劲的书体,即所谓“魏碑”,这是北朝书法家的创造。

孙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张墨都是有名的画家,而最杰出的是东晋的顾恺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所画人物有一定比例,不仅重视人物的气韵、骨法,而且重视像形、位置。他认为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画好眼睛,因为眼睛是传神之处。顾恺之的画,有后人临摹的《女史箴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面貌。顾恺之也画佛像,已经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

萧梁时张僧繇常画佛寺壁画,在运用佛教绘画色彩和晕染法作画中,他创造了“没骨画法”。北朝的蒋少游、曹仲达也善画人物画。随着绘画的发展,南齐谢赫撰著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提出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像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是绘画经验的总结。

北朝的石窟艺术是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结合。佛教石窟是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逐渐开凿的,从西域到中原沿途都有。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魏前期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后期都城洛阳的伊阙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群规模宏大,今存主要洞窟 50 多,佛像和飞天 5 万多,最大高十几米,神态凝

重,富于质感,表现出高超的石雕艺术。最初文成帝命昙曜开凿的 5 窟,具有明显的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龙门石窟大规模兴建始于宣武帝景明初年,工程日益扩大,20 余年中用工 80 万以上。这时的佛像,已由右袒式或通扇式的佛装改为褒衣博带的冕服,面相也由严肃生冷变为慈祥和蔼,刀法比较圆润。

今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是前秦建元二年(366)开凿的,因石质疏松,不宜雕刻,所以佛像都是塑像,洞壁绘制大型彩色壁画。现存的石窟中,有 20 多窟是北朝时期建造的。另外,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等也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后来,伴随佛教的传播,黄河南北各地又建造了不少石窟,如太原天龙山石窟,巩县石窟寺,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北至辽宁义县,有万佛洞石窟;南至四川广元,有佛像造像。

南朝齐、梁诸帝陵墓的石兽雕刻,也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这些石兽主要有辟邪、麒麟、天禄和神龟等,或英武多姿,气宇轩昂;或体态优美, 窈窕俊秀,极尽鬼斧神工之妙,使这些石兽栩栩如生。

魏晋时期的音乐颇为兴盛。曹操恢复庙堂乐舞,西晋设清商署,主持搜集和整理古代乐曲。精于音律者代有其人,嵇康善操古琴,弹奏名曲《广陵散》。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一篇音乐理论文章《声无哀乐论》是他所撰。刘琨既能作曲,亦能演奏。他在晋阳被胡骑围困,“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 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①。据说,刘琨还创作了《胡笳五弄》的琴曲。西晋乱亡,乐官、乐器被刘曜、石勒所得。东晋直到消灭后秦,才从关中获得原汉魏的清商乐, 而结合江东的“吴声”和荆楚的“西曲”,发展为清商大曲。

十六国北朝的音乐,更多地接受西域和外国音乐的影响。当时,外国和

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① 《晋书·刘琨传》。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高丽乐和安国乐,它们与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使中原音乐更为丰富多彩。与此同时,西域的乐器,如龟兹琵琶、五弦、箜篌、胡笛、胡鼓、铜钹等也大量传入。北朝宫廷的雅乐,已经大量参用这些外国和少数民族的音乐、乐器,民间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