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政权和民族融合

① 《晋书·江统传》。

② 《晋书·刘元海载记》。

① 《晋书·苻洪载记》。

内迁后,少数民族贵族对儒学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匈奴贵族刘渊从小师事汉族士人崔游,学习儒家经典、孙吴兵法;对《史记》、《汉书》和诸子,也无不综览。他作为质子居住在洛阳多年,周旋于西晋上层社会,与一些官僚士族过从甚密,基本上已经汉化了。其子刘聪,14 岁时就究通经史, 兼综百家之言;又工草隶书法,擅长作文,写有诗百余篇、赋颂 50 余篇。族子刘曜虽然稍逊,但也会书法、作文。羯人石勒家贫,自幼失学。可是,他举兵后更重视文化教育,戎马倥偬之际让人给他读史书。其它如氐、羌、鲜卑族的统治者,从他们建立政权后大兴儒学的政策,可见他们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虽然有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歧视汉族,实行“胡汉分治”,但他们基本上都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制度,都采取与汉族地主阶级合作的政策。刘渊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自称是汉朝皇帝的外甥,建国号汉,祭祀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以“绍修三祖之业”为己任①。后赵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对他言听计从。政治上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典定士族,令胡人不得欺侮衣冠华族。经济上实行劝课农桑,核定户口,征收田租户调等措施。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四门小学 10 余所。这些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后赵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鲜卑慕容氏在大批幽冀士庶流亡辽河流域时,“推举贤才,委以庶政”②,又设立侨郡县安置流民。一时从中原投奔慕容部的人络绎不绝,以致流人超过原来人口 10 倍以上。这是慕容氏建立前燕的基础,也是他们汉化的开始。慕容氏很重视儒学教育,送诸子入学受业;仿效魏晋屯田制收取田租的旧法, 发展农业生产。于是,他们很快走上汉化之路了。至南燕、北燕相继灭亡时, 进入中原的鲜卑慕容氏基本上融合于汉族之中了。

前秦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起了巨大作用。苻健擢用士人,兴办学校。苻坚继立,胸怀“混六合以一家,视夷狄为赤子”之志③,决心建立一个包括各民族在内的统一国家。他能够摒弃民族偏见,信用汉族人士,打击本族的豪强权贵。他对被征服的各族采取抚绥政策,以礼遇优待其上层人物, 也不滥杀无辜人民。他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兴修水利,推广区种法,使关中出现了十六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他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大力提倡儒学,广修学宫。他曾经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 品其优劣等第。甚至禁卫军士、后宫掖庭,也皆令读书。他说:“庶几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坠,汉之二武其可追乎!”史称,“自永嘉之乱,庠序无闻, 及坚之僭,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①。由于苻坚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地实行汉制,所以前秦在民族融合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匈奴、羯和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国家。

十六国时期,民族界限的藩篱一次次受到冲击,民族混居的程度在日益加深。各国统治者争夺土地,更争夺人口,以扩充军队和增加劳动人手。每一次战争,战胜者总要掳掠对方的人户,把他们迁到自己的统治区。有时是

① 《晋书·刘元海载记》。

② 《晋书·慕容廆载记》。

③ 《晋书·苻坚载记》。

① 《晋书·苻坚载记》。

几百上千,有时是几万、十几万,辗转于道路。战争和灾荒也一再迫使各族劳动人民背井离乡,流落异地。公元 352 年冉闵灭后赵时,“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掠杀”②。人口频繁的流动,打破了各族聚族而居的状态,破坏各族原来的社会结构, 为民族融合准备了条件。当然,各族人民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但是,在十六国长期动荡的历史环境中,北方的民族矛盾仍然十分尖锐。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的纷争才逐渐平息下来。北魏孝文帝是十六国以来长期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此前民族融合的成果,而且以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北方各族人民逐渐稳定于中原的农业经济生活,南北文化风尚和习俗逐渐趋于一致,南北政权的民族差别也逐渐泯灭了。孝文帝改革之后,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已经基本完成。边镇地区的民族融合慢一些,甚至出现胡化的倾向,然而这只是历史前进中的一个小曲折罢了。

② 《晋书·石季龙载记冉闵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