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

在宗教唯心论盛行的时候,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思想更加熠熠生辉,其代表人物是魏晋时的杨泉、南朝齐梁间的范缜。

杨泉的主要著作是《物理论》。他说:“元气皓大,则称皓天。皓天, 元气也,皓然而已然,无他物焉。”他吸取王充关于“元气”的学说,而他的解释比王充更深刻。他还认为,星是元气之英,云汉是水之精。“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汉,众星出焉,”在人们对天体的物质构成还缺乏科学认识时,杨泉的见解无疑是十分可贵的。杨泉又用他的元气说去解释人的形神关系,他说:“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死犹澌也,灭也。譬如火焉,薪尽而火灭,则无光矣。故灭火之余无遗炎矣,人死之后无余魂矣。”他以薪比喻人的形体,以火比喻人的精神(魂),说明精神对形体的依赖,有力地批驳了神不灭论。

刘宋时,范晔也认为死者神灭,天下决无佛鬼。数学家何承天针对宗炳所写的,指出“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①。但是,他们的无神论都不能贯彻到底。

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在齐、梁间达到高潮。范缜《神灭论》的发表,是这个高潮出现的标志。范缜(约 450—515)是一个杰出的无神论者, 字子真,舞阴人。质朴正直,不媚俗,不盲从。永明五年(487),萧子良盛招宾客,范缜亦在其中。当时,萧子良笃信佛教,而范缜却公开宣称无佛, 因佛教鼓吹神不灭论而作《神灭论》。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就是说,形和神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形体是精神的依托。他又以刀刃与锋利为喻,论证形神的关系说:“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 刃之名非利也;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①既然刀依刃而利,“刃”没而“利”消,那么,依“形”而存的“神”,在

“形亡”以后,也就必然消灭!范缜还进一步指出,人和木都是物质,但人有知觉而木无知觉。也就是说,精神是人类特有的属性,这个属性不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

《神灭论》是古代无神论思想的重要作品,不仅批驳了喧嚣一时的宗教迷信思想,而且在回答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辉。《神灭论》一出,影响极大。萧子良又惧又恨,发动对范缜的围攻。当时,士族官僚王琰攻击范缜说:“呜呼范子,曾不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范缜回答说:“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

① 《弘明集》卷 4。

① 《梁书·儒林·范缜传》。

身以从之!”王琰理屈辞穷,无言以对。萧子良又派王融用中书郎之职劝诱范缜放弃神灭论的观点,范缜义正辞严地驳斥说:“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②梁武帝时,下诏称:“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公卿百官侯王宗族,宜反伪为真,舍邪入正”③,佞佛气氛弥漫全国。范缜毫不妥协,进而修订《神灭论》,并加以传播。梁武帝斥之为违经背亲,发动王公朝贵 60 人群起而攻之,范缜虽孤军奋战,但“辩摧众口,日服千人”。

② 《南史·范云传从弟缜附传》。

③ 《广弘明集》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