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

天文学的发展在春秋战国很突出,在星象的观测和记录上作出了极大贡献。我国 28 宿体系的创立有可能始于春秋时期。28 宿是将天球赤道附近的天空划为 28 个不等的部分,各有名称。再将 28 宿分属四方,称为东方苍龙

七宿,北方玄武 7 宿,西方白虎 7 宿,南方朱雀 7 宿。28 宿的作用在于标志月亮、太阳、五星、彗星等运行的位置和各恒星所在的位置,并用它规定季节,编制历法,指导生产。

对于彗星的观测和记录,可靠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第一次在文公十四年(前 613):“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比欧洲的记录早了 670 多年。从《左传》看,春秋时期我国对日食、陨星已有准确记录,对冬至时刻和回归年长度也有准确的测定。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天文学专著,楚人甘德作《天文星占》,魏人石申作《天文》。后人把二书合一为《甘石星经》。

数学在春秋时有一定的发展。现今通行的九九乘法口诀,这时已经出现。至迟在春秋末已有了度量衡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了筹算计算法,算筹是一种 10 多公分长的竹棍。在元代出现珠算法之前,我国一直使用这种筹算法。

医药学在春秋战国进步显著。从 1973 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看,至迟在春秋末年我国已出现了专讲医药、经脉的专著。至战国,诊断学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等理论成就。医疗器材有“箴”(针)、“石”、“熨”。《山海经》中记载的药物已有百种以上。治病已有多种分科:内、外、小儿、妇、针灸科等。当时出现的名医如秦的医缓,齐的秦越人(号扁鹊)等。医学专著有《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