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同南亚各国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同南亚各国在经济文化上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战国末期,

① 《史记·朝鲜列传》。

② 《史记·朝鲜列传》。

越南北部已有瓯骆国。秦汉之际,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占据南海、桂林等郡称王,灭瓯骆国,并通过瓯骆的骆侯、骆将和蒲政进行统治。汉武帝灭赵氏政权后,在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沿用赵氏统治方式。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同越南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很频繁。中国大量铁制用品运往越南,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产品,也经常输往中国。

东汉时,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东汉初,锡光任交趾太守,任延任九真太守,教越民耕种技术,设立学校,传播先进文化,对改变当地落后状态,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后来苏兖充任交趾太守,对越人加重剥削,引起越人的强烈不满。建武十六年(公元 40)交趾麊泠县征侧、征贰起兵反抗,得到九真、日南等地人民的响应,很快攻占 60 多座城池。征侧、征贰自立为王,这就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二征王。二征王不久就被伏波将军马援的军队所镇压。东汉政府在镇压二征王之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穿渠溉田,发展农业生产,废除残暴的“越律”10 余条等。东汉先进的经济文化给越南以深刻的影响。汉越人民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中,互相支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中国和印度早在公元前 2 世纪就有经济往来。中国古书上称印度为“身毒”或“天竺”。汉武帝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曾看到中国的邛竹杖和蜀布,询问大夏人得知是从身毒贩运去的。后来,张骞的副使也到过身毒。

缅甸是中国西南的友好邻邦。公元 2 世纪或更早的时候,两国人民之间就有往来,从四川经云南可到缅甸。当时中国的蜀布、邛竹杖就是由这条道路运往身毒、大夏等国的。同时从交州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西)乘船去缅甸的海上航路已经开通,使两国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东汉时期,印度、缅甸等国与中国的关系更为密切。据历史记载:永元六年(公元 94),永昌境外的敦忍乙王莫延曾派遣使者来访,双方互赠礼物。永元九年,缅甸北部的掸国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臣向汉王赠送珍宝。东汉政府则以金印回赠。永宁元年(120),雍由调再次遣使来汉,并“献乐及幻人”, 缅甸的音乐和杂技,在当时深受欢迎。

永建六年(131),在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叶调国也遣使者到东汉赠礼。在印度尼西亚发现有许多汉代的文物,说明当时两国间已有经济、文化往来。

秦汉时期,海外交通的重要口岸是番禺(今广东广州市)和徐闻。据《汉书·地理志》载,从徐闻出发,船行约 5 月可到都元国(在今马来半岛),

又船行 4 月可到邑卢没国(在缅甸海岸),继续航行大约 20 余天,即达湛离

国(在缅甸海岸),由此如舍船登陆步行 10 余天可到达夫甘都卢国(今缅旬蒲甘城)。夫甘都卢国人当时以“劲捷善缘高”①闻名。自夫甘都卢国再船行约 2 月余则可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海岸的康契普腊姆)。黄支国自汉武帝以后,常遣使来中国。汉武帝亦曾招募使者偕黄门令属下的翻译人员同时出海去黄支,用黄金杂缯换取那里所产的明珠、璧、琉璃、奇石等珍异之物。从黄支国返船,约 8 个月到皮宗国(今马来半岛西南),再船行 2 月到日南回国。在黄支国之南还有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这是汉朝使者所到达的最远之地。当时,南海、孟加拉湾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大秦王安敦的使臣

①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

就是在东汉末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从海路经日南来到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