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之祸

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在当时政治极端黑暗腐败的情况下,这种清议在士大夫中间多少能起一些激浊扬清的作用。

安帝、顺帝相继扩充太学,笼络儒生,顺帝时大学生多至 3 万余人。太学生一般都是出自地主阶级,同官僚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太学生就成为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为安帝以来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所震动,深感东汉王朝有崩溃的危险,他们认为宦官外戚的黑暗统治是引起农民起义导致东汉衰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宦官外戚特别是当权的宦官,挽救东汉统治。

桓帝永兴元年(153),冀州刺史朱穆奏劾贪污的守令,打击横行州郡的宦官党羽,被桓帝罚服劳役。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讼朱穆冤,桓帝不得不赦免朱穆。延熹五年(162),中郎将皇甫规因“恶绝宦官不与交通”

①得罪宦官,论输左校,太学生张凤等 300 余人,跟大官僚一起诣阙陈诉,使皇甫规获得赦免。官僚、太学生的这些活动,对当政的宦官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宦官集团遂伺机进行打击迫害。

延熹九年(166),司隶校尉李膺杀术士张成,张成生前与宦官关系密切, 所以他的弟子牢修诬告李膺与太学生及诸郡生徒结为朋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在宦官怂恿下,桓帝收捕李膺,并下令郡国大捕“党人”,词语相及, 共达 200 余人。次年,由于尚书霍诣与城门校尉窦武等上表力争,李膺及其他党人被赦归田里,禁锢终身。

党人被处罚后,名声越来越高,受到广泛的同情和支持。灵帝建宁元年

(168),名士陈蕃为太傅,与外戚大将军窦武共同执政。他们起用李膺和被禁锢的其他名士,并密谋诛杀宦官。宦官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劫持太后, 矫诏捕窦武等人,双方陈兵对阵,结果陈蕃、窦武皆死,他们的宗室宾客姻属都被收杀,门生故吏免官禁锢。建宁二年,曾经打击过宦官势力的张俭被诬告“共为部党,图危社稷”②,受到追捕。李膺、杜密等复遭捕系,死于狱中,株连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州郡受命禁锢党人的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这就是著名的“党锢”事件。

① 《后汉书·皇甫嵩传》。

② 《后汉书·党锢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