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羌、氐、吐谷浑和西域诸族。突厥是后起的民族,且流徙不定。

早在秦汉时期,青海草原上的羌人部落就不断东迁。在今甘肃西南与陕西、四川交界处的白龙江、西汉水流域,聚居了许多羌人部落。东汉一朝, 大批的羌人被强迫迁徙到今甘肃、陕西①。东汉末年,先零羌联合湟中羌等举行响应黄巾军的起义,被董卓镇压,后又归韩遂、马腾之下,参加割据混战。三国时期,关中的羌人主要分布在冯翊、北地、新平、安定诸郡;汉中也有羌人分布,他们为魏、蜀所役使。羌人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大多与编户民无异,汉化较深。没有内迁的羌人部落依然很多,但一直处于分散状态,不少融合到其它民族中去。

氐人最初在白龙江、西汉水流域与汉、羌人错居,氏族部落各有酋长。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能织布,也畜养猪、牛、马、驴、骡。在与汉人相处时, 会说汉语;回到部落中,则讲氐语;风俗夹杂着汉、羌的成分,多用汉姓, “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①。汉武帝置武都郡,迁徙一部分氐人到酒泉。曹魏前后从武都迁徙 20 多万氐人到关中的扶风、始平、京兆及陇右天水、南安诸郡。西晋初,氐族杨氏返回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南),后尽有武都郡之地,建立仇池国。而居住在关陇的氐人和羌人一起,都成为十六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吐谷浑原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公元 4 世纪初由慕容吐谷浑率领西迁, 一路上收纳了不少匈奴人,到青海地区后又和羌人杂居。他们逐水草游牧, 居庐帐,食肉酪;也少许种植大麦、蔓青、豆等农作物。其酋长树洛干称王, 弟阿豺“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②。南北朝初年,吐谷浑遣使与刘宋、北魏通好,北魏则多次出兵讨伐。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吐谷浑被迫西逃时占据于阗,不久,又返回故土。北魏分裂时,吐谷浑曾与东魏和亲,以后和北齐、北周都有使者往来。

② 《魏书·蠕嚅传》。

① 参见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第 92 页,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据考证,东汉羌族内迁有 29 次。

① 《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注引《西戎传》。

② 《北史·吐谷浑传》。

当中原动乱不已的时候,西域诸族与中原的关系时断时续,而相继被鲜卑、柔然、高车、突厥等所控制和进犯。西域诸国之间也互相兼并,至北魏太延(435—440)中,只剩下 16 国。鄯善:北魏曾派将军镇守鄯善,征发赋役,比同郡县。被高车、吐谷浑攻破后,人民流散,一部分内迁河西走廊。伊吾:西晋以之隶属晋昌郡,前凉划归沙州,后成为北魏郡县。高昌:十六国在这里置高昌郡,柔然兼并后立高昌王。高昌国中有大量的汉族移民,实行汉魏政治制度,儒学文化也很发达,与中原的关系密切。焉耆:焉耆曾吞并龟兹,称霸西域。北魏时,它遣使入朝。后被哒◻龟兹:龟兹与曹魏、西晋、前凉都有来往,北魏后岁有方物进贡。于阗;从曹魏起,于阗经常到中原朝贡;南北朝时尤勤,既入贡北魏、北周,也入贡萧梁。疏勒:与北魏的关系良好,仅见于史书的朝贡就有 11 次之多。此外,乌孙、悦般、渴盘陀等国亦与中原王朝联系,频频贡献。

突厥最初出现在阿辅水、剑水(今叶尼塞河上游),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游牧民族。他们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业。由于匈奴的侵扰,突厥迁往高昌的北山(今博格达山)当地盛产煤铁,突厥人在这里从事畜牧和锻铁。柔然攻破高昌,突厥被掳掠为锻奴。直到公元 6 世纪中叶,高车与柔然抗争时,突厥才乘机摆脱柔然的控制。从此,突厥开始兴盛起来,与西域诸国和西魏互市、通使。公元 546 年,突厥酋长阿史那土门兼并了高车 5 万余落, 力量更加壮大。552 年,土门击败柔然后,遂自称伊利可汗。次年,木杆可汗立,击灭柔然,统一了漠北,建庭于鄂尔浑河畔的于都斤山。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①。北周、北齐对峙时,突厥南下侵扰日益严重,成为北方的主要边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