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

手工业包括冶金、纺织、制瓷、造船、造纸和制盐等。

冶金业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制造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和兵器,基本上控制在官府手中。曹操平定冀州后首先设立官营冶铁机构,置司金中郎将、司金校尉、监冶谒者等官。蜀汉、孙吴也都设有冶铸机构。西晋冶金业有所发展,机构增多,卫尉之下设 39 个冶令。十六国时期战乱相寻,但如后赵、南燕等亦有冶金业。东晋南朝原来基础比较薄弱,仅由少府领东冶、南冶, 后来逐渐发展,地方郡县或置冶令。北魏的冶金业已经颇具规模,“其铸铁为农器、兵刃,在所有之,然以相州牵口冶为工,故常炼锻为刀,送于武库”

①。

热处理和炼钢技术的日益成熟是这个时期冶金业的杰出贡献。在河南渑池发现的北魏窖藏铁器里,有经热处理而成的铸铁脱碳钢,有些铸件还发现类似现代铸铁的球墨组织。南朝生产一种“横法钢”,与东汉发明的“百炼钢”类似,但费时费力。“灌钢”冶炼法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梁时陶弘景说:“刚(钢)铁是杂炼生鍒假刀镰者”②。这里所谓“生”,指生铁;所谓“鍒”,指熟铁。“杂炼生鍒”,就是把生铁和熟铁混杂起来冶炼,这也就是后来的“灌钢”法。东魏的綦母怀文曾经采用灌钢法炼制出“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③。灌钢法的发明和推广,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

除铁冶外,白铜(铜镍合金)的发明也是当时冶金业的一项出色成就。纺织业历来是男耕女织式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魏晋时纺织品品种已很

可观,北方有常山细缣、赵国之编、许昌之总、沙房之绵,官府的工匠织造

① 杜士铎主编《北魏史》第 454 页,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版。

② 《南史·循吏·沈瑀传》。

③ 张承宗等主编《六朝史》第 207 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

① 《魏书·食货志》。

②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四引陶弘景语。

③ 《北史·艺术·綦母怀文传》。

出绫罗锦绣。南方成都的蜀锦运销天下,江东在孙吴时就有“内无儋石之储, 而出有绫绮之服”的说法④。北朝比较通行的纺织品有衣绸、绵绸、丝布、圆绫、沙、绢、绡、葛、布等,南朝的丝织、麻织都有很大发展,有越布、香葛、南布、花綀等。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⑤。南北朝时期高昌地区已经开始种植棉花,并用以织布,这是农业和纺织业的一大进步。

纺织业的进步,还表现在纺织技术的改进。三国时马钧把 50 镊、60 镊的旧织绫机都改造为 12 镊,一镊牵动数综,提高了织造效率。这种先进技术随着织工的南下传到江南。织造技艺也日益精湛,出土的北朝织锦有祥瑞兽织锦、植物图案织锦,提花准确、整齐,精美秀丽。南朝锦工织造的罗縠极其轻薄,视之如同烟气。

制瓷业是新兴的手工业,由三国吴地会稽(今浙江绍兴)发展起来。出土的孙吴青瓷已经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釉色茶绿,造型精致。后来,制瓷很快传到其它地区,形成南北两大系统。南方青瓷产地日广,品种日多,胎体较薄,造型秀气,釉色青灰,匀净莹润。青瓷之外,还烧制出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瓷。北方青瓷粗犷雄浑,造型新颖,胎体厚重,釉色青中泛黄, 釉层薄而玻璃质较强。北朝晚期还出现胎体白、釉层细匀的白瓷。两大瓷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这时的瓷器不少使用镂孔、刻划、模印、贴花、施彩、堆塑等方法加以装饰,表明制瓷技术不断提高。

造船业是江南重要的手工业。江南水乡泽国,船只是发展河海交通贸易和建设水军所必需。孙吴的造船业很发达,建安郡(今福建福州)置典船都尉,监造船舰,大者可乘数百人,小者亦能载马 80 匹。左思在《吴都赋》中说:“弘舸连舳,巨舰接舻,飞云盖海,制非常模,叠华楼而岛跱,时仿佛于方壶。”孙吴亡时,西晋所接收的船舰尚在 5000 艘以上。南朝也十分重视造船,刘宋荆州作部就能造出上千艘的战船,宋孝武帝到六合,随行的船只3045 艘,“舟航之盛,三代二京无比”①。大船的载重量,据说可达 2 万斛。船速明显加快,尤其是祖冲之发明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民间的造船业也很兴盛,有不少私人营造的大船。北魏虽然也有造船业,但规模较小。

造纸业的发展令人瞩目。造纸的原料不断增多:有麻制的麻纸;藤皮制的藤皮纸,或称藤角纸;有椴树皮制的纸;用竹造纸也可能始于西晋。麻纸洁白坚韧,东晋用麻纸抄写的《羯摩经》距今已经 1500 多年,而未发黄变脆。藤纸原料易得,纸质优良,成本降低,产量提高。东晋范宁下令用藤纸作为公文用纸。椴树皮制成的纸比较粗糙,纸背或露出椴皮碎片。南北朝时期已经能制造出精美的纸张,北方有河北胶东所产的五色花笺,南方既能生产“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的白纸①,也能生产颜色鲜艳的彩纸和防虫蛀的染潢纸。为了使纸张更加光滑均匀,改善其吸墨性,这时还采用了压光技术,发明了将白色矿物粉借淀粉糊成胶粘剂均匀涂在纸面的技术②,说明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

制盐有海盐、池盐和井盐之分,基本上由国家经营,实行专卖。江南吴

④ 《三国志·吴志·华覈传》。

⑤ 《宋书·孔季恭传》论。

① 陶季直:《京邦记》引《西巡记》。

① 《全梁诗》卷三。

② 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第 346 页,学林出版社 1988 年版。

郡是海盐的重要产地,滨海之地,盐田相望。江北的盐城(今江苏盐城), 分布许多盐场,“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③。北方沿海地区的海盐业曾被豪强垄断,东魏在沧、瀛、幽、青四州置灶煮盐,成为官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池盐最大的产地是河东盐池,大池东西 70 里、南北 17 里,池水“紫色澄淳, 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④,大池西又有一小池,东西 25 里,南北 20 里,称“女盐泽”。此外还有凉城盐池和漠南盐池。井盐产于益州。北魏时,盐工已经能够加工生产精制盐,这种由普通白盐精制而成的盐名花盐和印盐,“白如珂雪,其味又美”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