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魂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鲜卑拓跋部酋长拓跋珪重新纠集部众,于公元 389 年恢复代国,不久,改国号魏,史称北魏。拓跋珪(386——409)即北魏道武帝。道武帝年轻有为,他接连征服周围的游牧部落,随后重挫后燕,大举挺进中原。在道武帝祖孙三代的努力下,北魏消灭夏、北燕和北凉,完成北方的统一。

与十六国时期的其它少数民族相比,鲜卑拓跋部的汉化程度最低,在进入中原以前,仍然处于氏族部落阶段。因此,当它在中原建立自己的统治, 并企图巩固这一统治时,就必然要走汉化即封建化的道路。道武帝对汉族士人“留心慰纳”,加以任用。他在戎马倥偬之际,“初建台省”,设置百官, 制定律令,兴办学校。太武帝拓跋焘大规模地征召汉族士人,由各州郡送到中央,都授予官职。当时被征召的高允后来作《征士颂》曰:太武帝“梦想贤哲,思遇其人,访诸有司,以求名士。⋯⋯亲发明诏,以征(卢)玄等, 乃旷官以待之,悬爵以縻之。其就命三十五人,自余依例州郡所遣者不可称记”②。

虽然道武、太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用魏晋政治制度,实行汉化政策, 但是,由于拓跋鲜卑的社会形态还比较落后,由于鲜卑贵族的反对,汉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北魏前期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胡汉杂糅”的政治制度。汉魏的台省和鲜卑的氏族部落旧制并行,如其尚书省设南、北二部尚书:南部尚书管南部州郡,任职者有鲜卑人,也有汉人;北部尚书管北部州郡,任职者全都是鲜卑人。机构用汉魏官制名,其实是胡汉分治的变态。诸州有一个时期则设置 3 刺史,宗室 1 人、异姓 2 人。北魏承袭十六国之制,

还在关塞驻军处设立军镇。太延五年(439),至少已有军镇 30 个。为防御柔然犯边,北方建立了有名的六镇: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镇

(今年蒙古固阳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南)、抚冥镇(今内蒙古四王子旗东南)、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北)。镇将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由鲜卑部落民充当。

北魏初年,道武帝解散鲜卑族部落,实行分土定居,计口授田,鲜卑族部落民开始向定居的编户民转化。同时,他还迁徙被征服的山东 6 州吏民及徙何、高丽等到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也实行计口授田。太武帝统一北方以后,“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①。鉴于北方大族普遍建立坞堡壁垒,聚族而居的状态,朝廷采取“宗主督护制” 的统治方式,即以宗族为社会基层组织,委族长管理,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征发赋役。皇兴三年(469),北魏占领青齐地区,又把许多人口迁到京城, 立“平齐郡”,那些曾经抗击过魏军的兵民被罚为奴婢。

北魏前期的民族矛盾还比较严重。鲜卑君主既笼络汉大族豪强,又猜忌他们。士族崔浩聪明多智,谨慎小心,事道武到太武三世。他为北魏运筹帷幄,功勋卓著,官至司徒,亦因此受到鲜卑贵族的嫉恨。他提倡姓族门第,

② 《魏书·高允传》。

① 《魏书·食货志》。

更使鲜卑贵族不能忍受。于是,鲜卑贵族借崔浩修国史“备而不典”而诬之②, 太武帝遂杀崔浩。清河崔氏及崔氏的姻亲也都被株连灭族。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以后,还对中原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侵占土地,把许多田地变为牧场;掠夺人口,充作奴隶或佃客,因而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北魏前期,各族人民的起义前赴后继。太平真君六年(445),杏城(今陕西黄陵)地区的卢水胡人在盖吴领导下举行了大规模的起义,汉、氐、羌、匈奴族人民纷纷响应,给北魏统治者沉重的打击。小规模的起义更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