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区

司马迁所说的山西和山东,即指今河南崤山以西和以东两个地区。崤山在函谷关附近,因而当时人们也有把这两个地区称为关西和关东的。崤山以西在战国时代属秦国。秦地除关中外,还包括巴蜀和西北的陇西、北地、上郡等。所以,司马迁在谈到山西的经济时,把这些地区都连带在一起叙述。崤山以西的关中和巴蜀地区,是汉代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汉书·地理志》说:关中之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传统农业在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加以战国至西汉修建了不少有巨大效益的水利灌溉工程,如郑国渠建成之后,“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收皆亩一钟”①。因而,“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①。武帝末年,赵过的代田法首先在关中推行,使这里的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终西汉之世,关中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莽末年的战乱给关中带来巨大的破坏。东汉建立后经过一个时期的恢复,关中的农业生产又呈现出其固有的优势。明帝时,有人建议迁都长安,其理由就是关中地区富饶,“五谷垂颖,桑麻敷棻”,“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曰近蜀”②。

巴蜀地区在战国时期就以富饶著称。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由于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更是号称“天府”的重要粮仓。《汉书·地理志》说:“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僰僮,西近邛、筰马旄牛。民食稻鱼,亡凶年忧。” 这个地区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在秦汉之际受战乱的影响不大, 社会经济得以持续而稳定的发展。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使萧何“留收巴蜀, 填抚谕告,使给军食”③,对于保证汉军的供应起了重要的作用。新莽覆亡后,公孙述割据益州,当时中原满目疮痍,经济凋蔽,而巴蜀却是“沃野千里, 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俗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④。

西北的天水、陇西、北地、上郡,虽然同属秦国故地,而且风俗接近于关中,但其经济生活与后者却有较大的差别。司马迁把这几个郡的经济生活和关中、巴蜀划在一起叙述,主要是基于地理的和政治的区分。其实,从经

① 《史记·河渠书》。

① 《史记·货殖列传》。

② 《后汉书·班固传》。

③ 《汉书·萧何传》。

④ 《后汉书·公孙述传》。

济条件考察,关中,巴蜀属农业区域,天水、陇西、北地、上郡则是畜牧业区域和半农半牧区域。所以司马迁自己也说:“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①。《汉书·地理志》则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生。”可见这个地区当时森林覆盖面积较大,畜牧和射猎在当地经济生活中另有重要地位。西汉太仆属官有“边郡六牧师苑令”,六牧师苑即设在北地郡汗河西郡。为了充实这个地区的人口,西汉政府曾多次迁徙内地居民到那里去。如武帝元狩四年

(前 119)一次徙关东贫民 72.5 万口,除一部分徙往会稽郡外,大部分迁徙到陇西、北地、西河、上郡。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②。迁到这个地区的内地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