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与城市发展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周时已用贝作货币,贝在甲骨文中也常见,可能贝在殷商已具有了货币职能。但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最早的铸币还没有早于春秋早期的,出土的大量金属货币是战国时期的。可见,春秋战国之际是金属货币骤然增加的时期。这与当时交换经济的发达是相一致的。

春秋战国流通的货币种类有刀、布、钱和爰金。刀币流通地区以齐国为主。随着齐国经济的繁荣,刀币的流通扩大到了赵、燕并远及辽东和朝鲜北部。布贝的流通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包括卫、郑、晋、宋等诸侯国。《诗·卫风·氓》的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所抱的布不是布匹的布,而是货币的布。圜钱比较后起,它的流通地区即刀、布流通的地区。爰金是楚国的货币,流通于楚国的长江、淮河流域。

水陆交通是交换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春秋以前,诸侯国家多是些城邦小国,以城邑为中心加上周围的郊野就构成一个国家,国与国之间是荒野, 而以道路连接。西周时期已注重对道路的修整和沿途馆舍的设置。进入春秋, 各国间争伐、会盟频繁,更加注意路政。周定王时单襄公奉使自宋至楚,路过陈国,见陈国道路不修,馆舍不整,就断定陈要亡国。鲁襄公时郑子产到晋国,曾称赞晋文公为盟主“司空以时平易道路”。②战国时期的道路交通发展很快。魏、赵、齐三国之间有一条交错的大道称为“午道”。从成皋(今河南荥阳县西北)沿黄河到函谷关则有一条“成皋之路”。在上党(山西东南部)和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及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毗连地)之间,有“太行之路”。甚至在闭塞的汉中和巴蜀之间,也架起了“栈道千里”。

水路交通在古代比陆路更重要。除江、淮、河、济四大水系外,在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部又有汝水、颍水、菏水、泗水。为提高水运能力, 春秋时开始兴修运河,济水与泗水之间开凿了黄沟。著名的鸿沟西起荥阳, 东经大梁,转东南入淮水,贯通宋、郑、蔡、曹、卫诸国,而与济、汝、淮、泗会合,形成一个大面积的水上交通网。春秋末吴国开凿了邗沟,通江淮, 经鸿沟,北会济、汝、泗水而达黄河,扩大了以鸿沟为主的水上交通网。

商品交换促进交通运输,便利的交通又推动了交换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城市兴起、繁荣。

④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① 《史记·货殖列传》。

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直到春秋初年,城邑的规模仍不很大,遵守着西周以来的等级限制。但是随着争霸攻伐日益加剧,各国逐渐打破等级制度,竞相建筑城邑。鲁是小国,仅春秋时就筑城 19 座之多。过去国与国之间荒凉的隙地,原约定互不占用,也开始出现了新兴的城邑,如宋、郑之间的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锡等。还有一些位于交通要道的城邑,更因军旅频繁,商旅不断而繁荣起来。如定陶处齐、宋、鲁、卫之交,居“午道”之上,是四方交通枢纽,“货物所交易”的地方。不过,春秋时的城市仍处于兴起阶段,规模不大,农业人口较多。只是战国时期,原来作为政治军事据点的城市中商业成分才迅速加大,有些城市甚至成为工商都会。

齐都临淄经春秋以来 200 多年经营,至战国据苏秦描述,其繁荣景象已是街道“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①尽管描述有所夸张,但临淄工商活跃,人口较多,确是事实。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通道,也是冶铁中心。战国初年,“邯郸之仓库实”,①已是一重要都会。燕下都(今河北易县)是战国中期兴起的城市, 从考古发掘得知其分内外城,内城的西侧是专门的手工业区,分布有冶铁、铸铜、烧陶等作坊。是联系中原通向北方的重要工商城市。楚郢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是南方一繁华都会,战国时期它已被描述为“车挂毂,民摩肩, 市路相交,号为朝衣新而暮衣敝”。②春秋战国时期的城邑,逐渐有了市。市是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场所。在每个较大的城市里,都设有市。市区四周有“市门”出入,市有“市吏”管理,并征收市税,市中经商者都有“市籍”。县、邑的大都也设置了市,韩上党地区,其中 17 邑有市,魏国有市的

县 30 余个。这些市都沟通着城乡、地区间的商品交换。市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城邑的性质,除政治性之外开始具有了经济意义。

① 《战国策·齐策》。

① 《资治通鉴》周威烈王十三年。

② 《战国策·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