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年,有的学者考证他大约生于前 571 年,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关于老子的生平,文献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老子即老聃,是春秋末年周朝掌管文献典籍的史官,著书上下两篇,共 5000 余字,即流传至今的《老子》,也叫《道德径》。老子与孔子是同时期人,但年长于孔子,古籍记载有孔子向老子请教周礼一事。

在仅有 5000 余字的《老子》中,阐述了一个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自然观上,老子以“道”为世界的本原,而以“德”为事物的特性,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并决定着万物的存在发展及其具体特征。在认识论上,老子首倡直觉主义的认识方法,反对一般的感官活动或思维作用,认为“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主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①认为关门闭户,静观体验便可直接认识世界的根本原理。这是对直觉认识作用的夸大,有神秘主义色彩。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他以“反者道之动”的论点肯定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提出了如何利用矛盾转化的理论,他的学说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政治方面,老子反对统治者的苛暴,主张以“无为”治国,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①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②指出“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③老子还揭露了统治制度的道德虚伪性和欺骗性,指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④老子推崇保守落后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 向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主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⑤这种社会政治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立场观点,既有反抗强权统治的进步性,又有狭隘守旧的落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