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族和民族融合一 少数民族的分布与迁徙

1 北方与东北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北方和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敕勒和柔然等民族。

从西汉中叶起,原来在蒙古高原上游牧的匈奴族人一批批地南迁,被汉朝廷安置于河套今陕、甘、宁和内蒙西部的广阔地区。东汉初,内附的南匈奴进一步南迁,在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建匈奴单于庭。匈奴人口渐多,势力渐大。东汉末,南匈奴呼厨泉单于率部众归附曹操。曹操留呼厨泉在邺城为质,而迁徙匈奴部众散居并州的西河、太原、雁门、新兴、上郡和河东 6 郡,分成五部。西晋初,又有塞外匈奴数十万人陆续来归,西晋也把他们内迁到并州各郡。平阳(今山西临汾)、上党(今山西长治北)成为匈奴聚居的中心。随着匈奴内迁的还有依附于匈奴的羯族部落,分布在上党地区。羯人高鼻、深目、多须,实行火葬,信奉祆教,可能源于西域胡人。

当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遁之后,鲜卑人遂据有其地。鲜卑族有两个族源:一个是源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东胡,因聚居鲜卑山而得名;一个是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称鲜卑拓跋部。公元 2 世纪中叶,鲜卑诸部和滞留当地的匈奴等族组建了部落联盟,分为中、东、西三部,“兵马强盛,南钞汉边、北拒丁令、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①。联盟瓦解后,中、东部鲜卑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渐强,都卷入西晋末年的动乱。西部的拓跋鲜卑向中部转移,又建立新的部落联盟,其酋长猗卢称代王。拓跋氏的支系秃发氏仍留居西部,活动于河西走廊。由于内部变乱,拓跋鲜卑时强时弱, 至什翼犍即代王位,才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此后,拓跋鲜卑开始走上南下中原的历程。

大漠南北是游牧民族熙熙攘攘的舞台,你唱罢来我登场。当匈奴、鲜卑先后大规模南迁时,丁零(即丁令)中的翟氏也进入中原,但他们的大部分仍然留在漠北,东至贝加尔湖,西至阿尔泰山,分布很广。丁零衣皮食肉, 饮乳酪,住穹庐,乘高车。语言与匈奴大同小异。从 4 世纪起,他们被异译为敕勒。据说,他们所乘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故又有高车之称。北魏兴起之时,就视敕勒为劲敌,经常对他们发动攻击。太武帝拓跋焘有一次在贝加尔湖降伏敕勒数十万落,然后把他们迁到漠南草原。留在漠北草原上的敕勒则成为柔然的攻击目标,很快被柔然征服。公元 487 年,以副伏罗部为

首的高车 10 余万落挣脱柔然的统治,西迁到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建立了高车国。

4 世纪末,柔然在蒙古高原上出现,它是由匈奴、乌桓、鲜卑等融合而成的。柔然又异译为“芮芮”、“蠕蠕”。柔然人“无城郭,逐水草畜牧, 以毡帐为居,随所迁徙”①,还没有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原来,他们冬天在漠北游牧,夏天在漠南游牧;因遭到北魏的攻击,便避居漠北,建庭于鹿浑

① 《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注引《魏书》。

① 《宋书·索虏传》。

海(今蒙古哈尔和林西北)附近。柔然征服高车后,号称强盛,经常骚扰北魏边境。北魏也多次对柔然用兵,在拓跋焘的打击下,柔然可汗仓皇逃遁, “国落四散”②。后来,柔然向西扩张,兼并高昌,征服西域焉耆、鄯善、龟兹、姑墨等。高车叛离柔然后,柔然逐渐衰落了,被后起的突厥所灭。

此外,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夫余、勿吉、库莫奚、契丹、室韦等。夫余在鲜卑慕容氏的进攻下,不断衰弱下去,终于被勿吉所灭。勿吉在夫余的东北,今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一带,有 7 个部落,不相统属。农业已经在勿吉占重要地位,或兼射猎。勿吉经常派使臣到北朝,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库莫奚是鲜卑宇文氏的别部,分布在今辽宁西拉木伦河及以北地区,逐水草迁徙。北魏初年,道武帝出兵大破库莫奚,虏牲畜 10 余万头。后来,库莫奚部落与北魏来往频繁。琵丹亦是宇文氏别部,位于库莫奚以东,游牧为主,各部落不能相一。北朝期间,契丹贡使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