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念与原始艺术

用彩绘、雕塑、刻画等手段创造出生动而古朴的动物和植物形象,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色之一。仰韶文化陶器的内壁多绘有鱼、蛙、壁虎、鹿和鸟类的形象。半坡遗址的一个陶盆绘有四只构图简单的小鹿,充满跳跃奔突的情趣。临潼姜寨所出陶盆内壁绘有一只正向盆沿踽踽而行的笨拙的大蛙, 瘦弱纤细的腿爪与满背圆斑的肥硕颈腹相映成趣。河姆渡文化的雕刻精细的象牙制品中有双翼平展滑翔飞行的蝴蝶、引亢鸣啼的双鸟,陶塑作品里有略

①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第 176 页,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

显肥胖的憨厚小猪,陶器往往饰有稻穗、叶子等的图案。当时所创造最多的是在人们印象中属于善良、温顺型的动物,它们或比例匀称、或憨态可掬、或色彩艳丽、或鸣啼悦耳,总是给人以亲切可爱的感觉。这个时代,特别是其早期和中期,极少见到凶残、丑陋的动物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偶尔见到者也都按照人们的观念加以艺术处理,如陕西华县柳子镇所发现的一件陶鹰鼎,腹部中空,构成鼎身,双爪和下垂的长尾构成鼎的三足,整件作品给人的印象是它已经失去了攫取弱小动物的勇猛气势,凌空翱翔的猛禽已被剜空腹部而受到惩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饕餮纹之类的狰狞形象,但那是行将来临时代的文化在旧时期里的萌芽,从本质上看它并不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东西,对善良、和谐的美的追求才是新石器时代艺术的主题。这与当时人们的原始民主平等观念与和谐、乐观的精神面貌是一致的。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作品常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仰韶文化的陶盆内壁的上部绘有人面、鱼纹、花纹的组合图形,人面的双眼表现出一种安详静穆、若有所思的情态,好象是陶醉于鲜花的芳香,又像是在谛听游鱼的细微动静。画面上的大鱼小鱼均向人面游动,花纹也以人面为中心而展开,这可能是对人为自然的核心这一观念的表现。河南临汝阎村发现的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缸腹部画有《鹳鸟石斧图》,左边画一只肥润丰满的鹳鸟嘴叼一尾大鱼,右边以棕色勾画出一柄直立的石斧。鹳鸟衔鱼是自然界生生灭灭的一种象征,而木柄石斧则是人类力量的象征,整个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平行发展、和谐相处的主题。新石器时代各种社会矛盾还远没有达到激化的程度, 暴力和征服之神尚未普遍降临人间,所以当时的人们往往以喜悦、乐观的情绪去观察世界,尽管物质生活匮乏,但精神状态却积极向上。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有不少关于女阴崇拜、男根崇拜、男女同体等方面的观念。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遗址发现一件泥质褐色彩陶壶,上面塑绘裸体人像。人像胸前有一对男性乳头,还有一对丰满的女性乳房,下身的生殖器既像男性又像女性。这种男女同体的情况还见于辽宁东沟县后洼红山文化遗址的一件陶塑。这件作品一面为男性,一面为女性。相传远古时代原为兄妹后来配为夫妻的伏羲、女娲就是“二神混生”①即男女同体的神的形象。当时的人们普遍关切人类自身繁衍的问题,各种生育崇拜都是对于这个问题思索的结果。

青海大通孙家寨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绘舞蹈图案陶盆,是当时舞蹈情况的宝贵资料。这件陶盆的内壁上部画有三组舞蹈图案,每组有五位身材苗条匀称的年轻女子,其身躯稍微倾侧摆动,双腿稍屈,似乎是在准备迈出更为轻盈动人的舞步。每组人物手儿相牵,步伐相同,头上的发辫和身后的尾饰都随舞蹈节奏而向同一方向摆动。《吕氏春秋·古乐》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件陶盆上的生动舞蹈形象,简直可以说是原始画家笔下的“葛天氏”乐舞。新石器时代的乐器已经有多种形制,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骨笛、河姆渡遗址的骨哨、郑州大河村和西安半坡遗址的陶埙,都是十分宝贵的实物例证。

早在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时期就有了粗犷的雕塑作品,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雕塑显现出繁荣局面,以骨、陶、玉、牙、石等质料所雕塑的人及动物或其它形象作品遍布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许多地区。陕西西乡何家湾出土的

① 《淮南子·精神训》。

骨质圆雕人头、宝鸡北首岭出土的船形陶壶、湖北荆州天门出土的小鸟骑小狗的陶塑、青海大通后子河出土的黄陶瓮浮雕裸体女像等都是典型的作品。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和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女神雕塑,人体比例适度,肌肤富有质感,较准确地表现了女性特征,已有较高水平。新石器时代后期涌现出不少以神化了的龙、龟、鳖等动物造型和兽面图案为题材的玉石雕刻,风格质朴而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