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民族大融合

  1. 内迁后的各少数民族

内迁后的各少数民族和各族的不同阶层,境遇有很大差别。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取消南匈奴单于庭,分其众为五部,以匈奴贵族担任五部帅; 另派汉人担任部司马,加以监督。匈奴左部居并州兹氏(今山西汾阳境), 右部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境),南部居蒲子(今山西隰县境),北部居新兴

(今山西忻州境),中部居太陵(今山西文水境)。魏末,又改帅称都尉。其中,左部统万余落,人口最多,余者各统数千落不等。左部帅是原匈奴单于於扶罗之子刘豹,后又由刘豹子刘渊继任。左部帅或左部都尉自然成了匈奴的核心。刘豹曾经把匈奴又并为一部,使朝廷不安,于是,“咸熙之际, 以一部太强,分为三率。泰始之初,又增为四”①。这是又一次把匈奴瓜分为三、四部,以分其势。

在刘渊起兵前夕,匈奴北部都尉刘宣说:“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②。这一番话中,“无复尺土之业”是真,而“降同编户”是虚。当时匈奴贵族既统率部落,又是国家官吏,虽然权力受到朝廷的限制,但同时也受到朝廷的优待,出入上层社会,交游于权贵之间。真正成为编户的是广大匈奴族人民,他们不少沦落为汉族地主的佃客,有的被编入军队,还有的被卖为奴婢。当然,也有些匈奴人变成自耕小农。这是匈奴进入中原必然产生的分化。

内迁的羯族人数较少,且是匈奴的附庸,他们的部落酋长默默无闻,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出身于羯人部菱小帅家庭的石勒,从小行贩洛阳,后代父督摄部落,而亦为人佣耕。因此,一般羯人的境况由此可知。氐、羌族内迁虽早,但由于部落小而分散,部落酋长也都没有如匈奴贵族那样在魏晋之际拥有显赫的政治地位。氐族苻氏,原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世为部落小帅,“属永嘉之乱,乃散千金,招延俊杰,访安危变通之术,宗人蒲光、蒲突遂推洪为盟主”①。可见苻氏在氐族中具有相当的地位和实力。羌族姚氏烧当羌的一支,居于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曹魏时曾任西羌都督,其实只是名义上的职务。魏晋对氐、羌劳役无已,氐、羌人民不堪其苦。西晋泰始五年(269),鲜卑族人秃发树机能在凉州举事,有大量羌人参加。元康四年(296),匈奴族人郝散在上党举事,引发了秦、雍氐、羌也举行反晋斗争。氐、羌之众共立氐帅齐万年为帝,有众 7 万,屡屡击败晋军。直至元康九年

(299),齐万年战败被俘,氐、羌起事才被镇压下去。

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从总体上来说,他们与当地的汉族混居,关系逐渐密切,经济、文化的交流日多,许多少数民族已经学会汉语,改从汉姓,正在朝着汉化的方向走,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 各少数民族仍然保持自己的部落组织,民族之间的隔离状态并没有完全打破,民族共同体依旧存在。因此,民族融合的道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