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化学课程与教学
一 化学课程和教学计划
美国教育的分权传统使得各院校的制度有所不同,从而不存在全国统一的化学教学大纲、化学教科书和化学教学计划,自然也不存在统一的化学课程。每所学校都按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培养学生,尤其是那些名牌大学更显其教学特点,因此很难描述一个能代表所有美国院校的化学教育制度,我们只能择其有一定代表性的方面加以论述。
自从美国高校 1890 年开始设立了“系”的机构之后,系就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专业组织,各院校都设有名目众多的“系”。化学系通常设在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内。不少院校还设有单独的生物化学系,而化学工程系或其他化学类系则设在工科院校中。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发展使一些高校撤掉了“系”的机构,建立了一些新的教学组织或仅设学科专业。从高校组织体系看,在系之上还有学校会议,但后者常徒具形式, 事实上实权由系掌握,系里可以自行处理任用教师、设置课程、颁发学位、开展学术活动和从事科研等重大事宜。因此,不同院校在化学课程安排和教材选用上常常有很大的差别。
本世纪 50 年代前,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化学课程和教科书的内容都明显倾向于实用知识的传授,强化职业性教育,缺乏理论深度,描述性知识占很大比重。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化学教育目标的改变,化学课程和教科书的内容与编排都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倾向于介绍化学理论知识,不断加强深度和广度,特别注意吸收本世纪取得的最新化学理论成果,如量子化学、结构化学等,减少教科书中传统的描述性知识的介绍,把过时和不必要的化学知识从课本中删掉。
美国高校的化学教科书五花八门,形式和结构多样,内容深浅不一,新版本不断出现,仅普通化学教科书就出版了 100 余种。在发行一本教科书的同时,往往附带发行同一作者所编的整套辅助教材或参考教材,真正做到成龙配套,给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如由布拉戴(J.E.Brady)等著的《普通化学:原理与结构》(1978 年版)就配有立体声幻灯片、教师指导书、透明录音片、学生指导书和习题选择解答。然而,化学教师也不一定严格按教科书来授课。美国高校的教授享有较大自由,包括有权选择教科书版本,允许因人设课,鼓励学术上独树一帜,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兴趣来安排课程内容, 从而形成教授治学的风气。
化学教学计划是由美国各高校根据自己的要求来制定的,不过本世纪以来,各校化学教学计划的侧重点有所变化,其中与课程选修制的实行与变迁联系在一起。
美国高校的选修制最早起源于 19 世纪的哈佛大学,到本世纪初达到它的鼎盛时期。它的初衷是出于学生学习自由的呼声,而且随着开设学科课程的增多,大学 4 年不可能全部涉猎,不能不有所选择。当时觉得实行选修制有许多优点。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其次,适应学生能力和爱好上的个人差异,调动个人学习兴趣;再次,促使学生自治,节省行政费用和教师时间。同时,这也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相一致。
起初选修教学计划多种多样,约可分为 4 类。第一,自由选修制,全部
课程实行选修,选择学科不受限制;第二,课程大约一半为必修,另一半为选修;第三,主修辅修制,学生在三年级开始选择一个学域作“主修”,另一个学域作“辅修”;第四,采用所谓“分组制”,把学院课程按诸如科学、哲学、历史等分组,要求学生按一个或一个以上这样的分组来选修他们的课业。
美国高校的选修制正是以上述几种类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淘汰了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并对其不断加以完善。如哈佛大学通过调查发现,采用自由选修制后,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包括学生对上课准备少了,选择课程时只图轻易或者时间方便,很少管什么内容,特别是避开像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课程。这一切并不符合高校的培养目标,因此自由选修制从此便衰落了。建立在选修制基础上的化学教学计划除受选修制的变化发展影响外,也
与化学教育目标的改变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高校化学教学计划倾向于专业训练,开设的实用化学课程较多。50 年代后,由于强调“新三艺”的教学,要求必修的化学课程和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增多。70 年代以来, 教学计划又突出基础教育,要求第一级、第二级高等教育属于“通才”教育, 以适应美国大学生将来能多方面独立奋斗与生活的需要。因而,非化学课程和人文科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了较大的比重。
80 年代初,数百所美国高校掀起了一个课程改革的浪潮,它包括恢复 60 年代里在学生运动中取消的一些必修课程,改革课程项目结构,重新制订与修改许多课程的内容,其中包括解决技术革命对社会产生影响以后给课程带来的问题,如化学课程结合了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方面的专题内容,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
上述只是美国高校化学教学计划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然而由于美国高校的多样性和自主性,我们不可能列出美国大学化学系一个统一的教学计划表,不过我们可以从表 5-6 所列哈佛大学化学系 80 年代初的教学计划中略见一斑,它代表了目前许多重点院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