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表

年级

设置课程的

依据或学校

1922

年前

南京高师附中

第二学期化学4 理科预备组两

个学期化学 3

江苏省立一

文科化学 3

上海中国公学高中部

下学期应用物理化学各

2(学分 3)

应用物理化学各 2(学分

4)

理科下学期化学 3

理科

上学期化学 3

下学期化学 4

1923 年 6 月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

自然科 16 学分(每半年每周 普通科第二组学课(注重数学和

上课 1 小时为 1 学分) 然科学)必修物理、化学、生物(选

习两项),每项 6 学分(等于 6 小

时),至少 12 学分(至少 6 小时)

1929 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

自然科(兼采分科制及混合制)30 学分(每学期每周上课 1 小时,课

外自习约 1 小时)

化学 8 学分

(等于 4 小时)

1932 年颁布正式课

程标准

上学期化学 4

下学期化学 3

上学期化学6

下学期化学7

1933 年中学规程

1935 年修订中学规程

上学期化学 4

下学期化学 3

上学期化学 4

下学期化学 3

上学期化学7

下学期化学6

上学期化学6 下学期化学7

1936 年修订中学课

程标准

上学期化学 3

下学期化学 3

上学期化学6

下学期化学6

1939 年教育行政改进案中等教育改进

上学期化学 4

下学期化学 4

上学期化学4

1940 年修订中学课程标准

上学期化学 3

下学期化学 3

甲组实科

上学期化学5 下学期化学5

乙组文科

上学期化学4 下学期化学4

1948 年修订中学课

程标准

上学期理化 4

下学期理化 4

上学期理化 4

下学期理化 4

上学期化学5

下学期化学5

40 年代南方如上海

上学期化学

3-4 下学期化学

3-4

上学期化学5 下学期化学5

上、下学期大学程度

化学 3

第四节 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特点

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的近代科学是由外部传入的,化学教育也不例外。在传入和照搬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几个特点:

  1. 近代化学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后,并未引起国内重视。清代晚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侵略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外国殖民主义者的全面入侵,包含化学知识在内的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

  2. 在外患的逼迫下,刺激了清政府内的一部分人,他们开始意识到中国军事武器装备和科技的落后,产生了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和制造武器的先进技术的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教育,培养新型人才。为此开展了洋务运动,模仿外国,兴办学堂,要求开设包括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课程。表现出一种改革的愿望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化学教育从单纯的外部输入,转变为主动与外国传教士合作讲解化学知识的方式。外国人讲,中国人翻译,或口译或笔译。教材全部是国外教材的中译本。偶有化学实验也多为模仿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仅为演示实验,谈不上普及性。

从有与无的比较来说,这时应当肯定是有了化学的近代教育,但仅处于开始阶段,在少数几所学习武器制造和交通方面的学堂课程中,要求配合主课开设有关的化学教学。

(3)1911 年后新式教育的发展,除了制定系统的教育制度外,学校数目与学生人数亦迅速增加。在本期即近代开始时,统计以前所成立的各种学校仅 20 余所,每所学校也仅数 10 名学生。到 1911 年学校即达 5 万余所,其

中有大学 3 所、专科大学及高等专科 38 所、高等师范 9 所、中学 438 所,其

余为小学及其他类学校,学生有 160 余万名。以后学校及学生人数仍继续增加。所以在量方面,新教育在当时确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