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抡(1899—1967)

中国化学家、教育家。1899 年 5 月 25 日生于湖南湘乡。1915 年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0 年公费赴美留学,1926 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27—1931 年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兼化工系主任,1931—1937 年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8—1946 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9—1951 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1951—1957 年任教育部副部

长和高教部副部长,1958—1967 年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兼元素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全国科联副主席、中国化学会会长和

《中国化学会会志》总编辑等职。1967 年 12 月 8 日在武汉逝世。

早年从事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有机理论方面的计算,以及分子结构和炸药化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晚年从事元素有机化学的研究,先后取得不少重要成果。1933 年,他改良的马利肯

(Mulliken)溶点测定仪,曾为我国各大学普遍采用;关于“对-亚硝基苯酚” 的研究成果,被载入《海氏有机化合物词典》,为国际化学界所采用。

曾昭抡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有:

  1. 主张高等学校要教学和科研并重。他认为在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早在二三十年代,他就宣传和实践这一教育思想,50 年代,他又强调这一主张。

  2. 倡导学生做毕业论文。曾昭抡是我国化学界最早在高等学校要求学生做毕业论文的人,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从 1934 年开始做毕业论文,从此,其他各大学也相继实行毕业论文制度。

  3. 改进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他到北京大学化学系后,废弃了旧的教材,重新编写新教材。新教材的特点,一是反映出当时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二是增加了化学实验内容,改变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他强调学生要了解科学新进展和注重化学实验,在编写教材和讲授课程时,充分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

  4. 注重发现人才和重点培养人才。曾昭抡在教学和科研中,很注意发现有学术思想、勤学敢干的高才生,并通过学外文、搞科研、著书立说、不断深造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5. 加强实验设备,充实图书资料。曾昭抡认为要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必须有良好的实验设备和充实的图书资料。30 年代,他到北京大学任化学系主任时,亲自主持扩建实验室,增添了许多新的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并购进大量的先进国家的图书杂志,促进了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开展;50 年代, 他任高教部副部长时,又强调要改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条件,要切实解决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问题。

曾昭抡还十分热心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工作,是中国化学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曾任过五届会长,并创办《中国化学会会志》,任总编辑达 20 年之久,为开展学会工作和办好学术刊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化学名词和化学史也有不少研究,并有一些著述。

他的著作有十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炸药制备实验法》(1934 年)、《元素有机化学》(1965 年)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