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实用化学教育的起源

古代化学活动除中国外,是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老的埃及开始的,其形式主要是实用化学,包括冶炼金属、制造玻璃等,其活动主体是工匠阶层,他们在有关的化学生产、生活活动中积累和掌握了一定的经验性实用化学知识。虽然这个时期已发明了文字,但它主要由庙宇里的祭司来掌握。因此,工匠们在化学工艺上的发明大多靠口头传授。特别是当这些工艺发明成为谋生或发财的手段时,它们的传授就转为秘密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家族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言传身教”,世代相传。另外,也出现过金属工匠阶层组成的不公开的同业会,目的是维持本行业的利益,特别是要保守金属冶炼与制作的秘密,但也起到过教育作用①。如这个时期有人发明了在贱金属上镀金来冒充黄金的方法,它很长一个时期是作为一项化学工艺上的秘密来传授的②。

然而,这种不借助于文字书写的“言传身教”式的原始化学教育形式带有很多弊端:

  1. 传授范围有限,不利于化学知识的传播,妨碍了化学和生产的发展;

  2. 囿于一家之见,缺乏交流,显得保守而难于有新的突破;

  3. 保密不公开、不借助文字的传授方式易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冲击和影响,最终导致化学工艺发明的失传和化学规律的重复认识与发现;

  4. 这种形式对后来的化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 不借助文字的传授方式造成了后人对当时化学和化学教育发展状况了解的困难,很难达到详尽可靠的认识。

人类文化的进程几乎一直伴有神学、宗教的因素。在远古时代,人们为解释当时理性所不能说明的周围世界和作用于人的各种外力,创造了神话及其中的神鬼,为此就从部落里分离出一批专门以领会神意和役使神鬼为业的人,产生了各种巫医、术士和祭司。特别是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祭司这一等级变得越来越特殊和专业化,其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庙宇成为当时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中在庙宇里和庙宇周围就有从事各种实用化学活动的工匠,也许他们的活动从属于庙宇,这些工匠与庙宇祭司过从甚密, 由此某些祭司从工匠那里获知他们的制作工艺并总结成重要的化学知识,以文字形式记载并流传下来,这是我们了解当时化学教育内容的一条重要线索。不过,这些流传下来的书稿分为两类,一类写得晦涩难解,杂乱无章, 充斥双关语和缩写词,显然这是出于有意保密的考虑,以防书稿万一落入外人之手,不致泄露其中描述的制作方法。另一类书稿则与此相反,内容写得十分明白,可能这些制作方法不必担心会经由行会成员之手外传,因而无需保密。这两种记载方法在以后的时期中都各有许多实例。由此可见,祭司们的工作对化学知识的继承和化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正式教育——学校,最早正是由庙宇里的祭司创办的。在这些庙宇学校中主要传授读写知识,但有些学校也讲授数学、天文、医学等这些人类最古老的自然知识,甚至还讲冶金术①。教学方式是师徒传授式的,学生观察老

① I.D.贝尔纳著,伍况甫等译: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62 页。

② H.M.莱斯特著,吴忠译: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0 页。

① 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2 页。

师的操作,然后在老师指点下,自己动手,做错了,老师随时纠正。

总的来看,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化学教育的内容是以实用化学为主, 教学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的师徒式,教育活动主要是在非形式化的作坊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