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始社会化学教育

火的使用,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哈、腥臊恶臭而伤腹胃⋯⋯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①

这种转变正是人类在用火的实践过程中经验得以相传的结果。人们不仅知道这种转变能够减少疾病发生,也懂得了火与有关食物的基本作用。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化学教育活动了。有了火,就使制陶、酿酒和冶炼金属等许多实用化学工艺的发明成为可能,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掌握了初步的实用化学知识。这无疑表明早期实用化学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原始社会实用化学教育是在氏族公社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氏族长老通过耳提面命、口头讲述的方式向后代传授各种生活经验和劳动技术,这种传授通常是在一所大型房屋里进行,这可谓是当时的教学场所,在西安半坡村和宝鸡北首岭文化遗址中都可找到这样的遗迹。这时的教育形式非常简单,教学内容是公开的。所谓“神农耕而作陶”①、“制耒耜,教民农作”②即指当时的教育活动。到了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逐渐独立,有了专门的作坊,需要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此要求进行专门学习。传说五帝时,已有学校,名为“成均”③,又有“虞庠”④供养担任教职的氏族长老。而且还设有教育的官职,据《尚书·舜典》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这些传说虽不可尽信,但也非全无根据,表明这时中国的教育已有了专业化发展的趋势。⑤实用化学教育正是在这种客观环境中逐渐成形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早期实用化学教育活动与原始的自然宗教活动是同时进行的。在氏族长老传授各种生产技艺的同时,巫觋等神道设教人员进行宗教知识的传播。人们崇拜自然(如图腾崇拜),崇拜祖先或英雄(如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对自然现象及其性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观察和总结,从而产生了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原始五行说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与此同时,阴阳说的萌芽也已初步形成。阴阳思想的产生传说较早,相传伏羲氏画八卦即创造了阴阳,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使用却是在人们从“百物”中抽象出“五材”之后的事。阴和阳是相对的。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产生了雷、火、风、泽、水、山,这八种自然物即是自然界一切的总的根源,它们相互交感又产生了其他事物。五行说和阴阳说是从不同角度对自然界物质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客观反映,这是中国最早关于物质构成的学说。这种学说也是人类早期生产劳动、工艺技术及其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随着人们知识积累逐渐增多,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类似雏形文字的符号图形。如西安半坡出土的陶钟和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符号等,都属于这一时期原始的雏形文字。《吕氏春秋·勿

① 《韩非子·五蠹》。

① 《太平御览》卷八三三引《周书》。

② 《白虎通·号》。

③ 《礼记·太司乐》疏。

④ 《礼记·王制》。

⑤ 陶愚川: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 页。

躬》中“史皇作图”的“图”即是一种象形文字。这说明人类已经从自然的崇拜中萌芽了文字符号,而陶和漆则是这种萌芽得以传播和发展的直接媒体。漆器是在陶器之后发展起来的,《韩非子·十过篇》有:

“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

可见,早期实用化学工艺活动是社会文化及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教育自当亦然。也正因为如此,原始的生产工具逐步有所改进,社会劳动有了分工,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从而使产品有所剩余,最终导致阶级分化,奴隶社会产生。因此,早期实用工艺化学教育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