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奴隶社会化学教育

进入奴隶社会后,五行思想受到夏统治者的极大重视。由于夏接受了崇伯鲧“汩陈其五行”①招致治水的重大失败和有扈氏“威侮五行”造成国家经济严重破坏的教训,取得了治水平土的胜利,因此,夏把“五行”列为根本大法,并设“职官五正”②专门管理水、火、木、金、土等五个部门。这样, 五行思想就被法典化、神圣化,成为“是尊是奉”、不可违犯的历史传统。这无疑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五行说的基本内容见于《尚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 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后经箕子、史伯、伯阳甫以及晏婴和史墨等人发展,五行说和阴阳说有所揉合,对于物质的起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说明: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①

认为“五材”就是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而阴阳则是把“五材”抽象化了的“二气”,并以阴阳五行说来解释大量自然现象,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奴隶社会实用化学工艺也有较大发展。在原始氏族公社发展的基础上,制陶业有了明显进步,工艺技术有所提高,所制陶器质地精美, 种类日益繁多;冶炼金属的技术也由开始阶段逐步成熟起来,到了商代,青铜冶炼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其他实用化学工艺如酿造、染色等也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和发展,这些可以从商周时期兴起的酒文化以及“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②来区分人的身份等级的社会现象中得到充分证明。而与之相应的实用工艺化学教育亦有了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实用化学工艺技术已成为特殊的技艺,并只为少数专业生产者所掌握。这些富有生产经验、擅长特殊技艺的人,把原属于氏族公社共同事业的化学工艺逐渐变成他们个体家庭的专业,并世袭相传。从考古发掘的陶窑遗址来看,先前的公共窑场在奴隶社会大都分散到各自的家前屋后③,说明世袭的教育活动已经开始。这一时期家族技艺代代沿袭,“农之子常为农”, “工之子常为工”④,以至形成“族有世业”的状况。《周礼·考工记》用“筑氏”、“冶氏”、“凫氏”称呼瓦工,说明家技已发展为族业了。家传化学工艺技术,对于中国奴隶社会化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

① 《尚书·洪范》。

② 《左传·宣公四年》。

① 《国语·郑语》。

② 《尚书·益稷篇》。

③ 朱绍候: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32 页。

④ 《管子·小匡》。

外,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知识集中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他们中间就有掌握实用化学知识的人,因而形成他们的家学,通过官职的世袭,代代相传。商周时期,实用化学工艺基本上是由官府经营的,工匠、技师多为官府的奴隶。因此,这一时期实用化学教育的世袭家传更多地具有官府色彩。

中国商代染色技术,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彩帛,经分析有 36 相色

其次,奴隶社会官府中设置了部分化学工艺技术管理机构和官职。如周代政府中就有各级的“酒官”,同时对制酒的原料、曲、水、用器以及在制酒过程中各阶段的情况、注意事项都有明文规定。再如染色方面,周代有“染人”①一职专门掌管染帛,这是当时“六官”②中天官下的一个职位;在地官下有掌管染草的职位,管理及时收割和保存染色植物;“钟氏”③一官则是专管染羽毛的。还有酿造工艺中的“醯人”①,掌管五齐七菹,是管理酿醋的官员等。虽然这些设置与当时的教育机构相距甚远,但在奴隶社会化学工艺技术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教育机制相比,这可以说是“设官教民”②的实用化学教育。这是封建社会以前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实用化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再次,化学工艺技术经验有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和总结。例如在冶金采矿方面,就有通过颜色和光泽进行目力选矿的记载。

“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此山之见荣者也。”③

在炉前技术方面,有更为详细的描述: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

青白之气竭,青色次之;然后可铸也。”④

在熔铸调剂配比方面,有著名的六齐规则: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分成规律。此外,其他工艺经验的总结在典籍中亦有记载。如酿酒过程中,要求

① 《周礼》。

② 《周礼》。

③ 《考工记》。

① 《周礼·天官》。

② 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319 页。

③ 《管子·地数篇》。

④ 《考工记》。

⑤ 《周礼·考工记》。

“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丧,火齐必得。”

对于酒的“征候”,按“五齐”作了划分,即泛齐、醴齐、盎齐、醒齐和沉齐等。这些经验概括成文献记载不仅对于有关化学工艺技术的广泛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亦为实用化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和依据。

春秋时期,由于铁制生产工具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打破了王有公田和官有手工业的生产制度,促进了生产, 繁荣了经济,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生产关系在一些发达的国家里相继出现,奴隶制逐渐地走上了解体的道路。随着社会的变革,在教育领域里也引起相应的变化。“学在官府”,“宦学事师”,官守与师传合一的教育制度动摇了,因而出现了“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 鼓方叔入于河,播■武入于汉”②、“天子失官,学在四夷”③的现象,形成了中国学校教育制度上的一大变革。至此,夏、商、西周三代实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已不存在,春秋时见于史籍的学校也只有郑国的“乡校”④和鲁国的“泮官”⑤,代之而起的是私学教育机制。私学以创办者的主导思想制订教学内容,以各家所长立学设教。春秋时期,百家之学已初露端倪,其中,儒、墨、名、法、阴阳、道六家较为突出,也有说九流的,即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农、杂。事实上,百家中许多是形成于春秋,发展于战国的。

儒家创始于孔丘(公元前 551—前 479),以“祖述尧舜,宪章(效法) 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为主要内容。儒学对于科学知识、工艺技术是排斥、压制的,因此,古代实用化学教育亦受到儒学的限制。但是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传播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观,传授大量实用化学史料,因此在古代实用化学教育发展中,也起过一定促进作用。尤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①,学术下移, 主张“多闻阙疑”,“多见阙殆”②,以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③等, 这对于古代实用化学及古代物质观的形成无疑是积极的。

墨家始于墨翟(公元前约 480—前 420),与“农与工肆之人”联系密切。墨家以墨子本人及其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为中心,同时长于技巧,重视实用科学知识和工艺技能的传授以及实验、观察、操作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对古代自然科学研究及其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墨家与儒家的思想观点针锋相对,在当时并称“显学”,对战国时期学术争鸣活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墨翟之后, “墨离为三”,发展成为后期墨家,战国时期对自然科学建树颇多。在构成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上,墨家以“分割物体”的手法提出了“端”的概念。

① 《礼记·月令》。

② 《论语·微子》。

③ 《左传·昭公十七年》。

④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⑤ 《毛诗·鲁颂·泮水》。

① 《论语·卫灵公》。

② 《论语·为政》。

③ 《论语·子罕》。

认为“非半弗■,则不动,说在端”④,“端,是无间也”⑤,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⑥。“端”就是无法间隔的构成物体的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这些想法和现代的“原子说”、“分子说”有些相似。

道家始于春秋的老子(即老聃,或称李耳),据说曾为孔子的老师。道家的代表作《道德经》是战国时期在稷下学宫讲学的环渊(又称关尹)所编著,其中保存了老子的微言大义和道家的主要思想。战国中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尹的思想,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认为“道”是“万物之宗”,世间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道”生万物的过程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

这里所说的“一”即元气,是原初的物质,而“道”比原初物质更原始。这一学说在物质本原及其构成问题上为古代实用化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然而,道家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主张教育纯任自然,“使民无知无欲”,达到“绝学无优”的境地,则是消极的。道家后来分化为二, 其一为稷下道家,以唯物主义的“精气”说为主要特征;其二为庄周一派, 通过相对主义走向主观唯心论。

除以上三家外,名家是战国时期的又一个学派,其渊源始于春秋的邓析, 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在物质分割问题上,惠施认为“至小无内,谓之小一”②。即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物质是无内的,这就是“小一”。这里的“小一”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物质是不能无限分割的。而公孙龙则认为: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③说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意味着物质结构具有连续性。法家韩非指出了物质可以分割的原因。因为“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大小。”④ 而阴阳家则发展了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并以生克关系对自然界进行了机械说明。综合诸子百家在古代自然观方面的思想,就教育角度而言,对中国古代实用化学理论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④ 《墨子·经下》。

⑤ 《墨子·经说上》。

⑥ 《墨子·经下》。

① 《道德经》第四二章。

② 《庄子·天下》。

③ 《庄子·天下》。

④ 《韩非子·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