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俄、苏化学教育的特点
实际上,即便是非常粗线条地勾勒苏俄化学教育的历史轮廓也是很困难的。尽管这样,本章仍力图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全面阐述苏俄 20 世纪化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
旧俄时期的化学教育基本上是 19 世纪化学教育的延续,只是在教育规模、教学内容、教科书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并且主要分布在少数几个大城市的高校中,以各个化学学派的形式展开。然而,这种不均衡、不统一、不规范的化学教育,却构成了苏联化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各所高校中的化学家和化学教师,成为日后支撑苏联化学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也是旧俄时期化学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学校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个人作用比较突出,这是与旧俄时期的教育方针相适应的。
-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体制,使其化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高度的统一和一致性,即化学教育是在国家统一的学校制度和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下实施的。当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
苏联化学教育非常强调国家利益,这也是它的最高教育目标,即国家利益至上。学校化学教育就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有人把苏联教育称为“教育工业”,它成为国家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这其中贯彻的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它一直是苏联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这种教育理论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苏联教育体系适合于大批专家的培养而不注重科学“明星”或个人的培养与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是标准化教学, 不适应者则被无情淘汰。这种教育体制确实为苏联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而实用的化学专业人才。然而,这种教育体制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它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不适应这种标准化教学而又才华横溢的个人和古怪天才将被延误与浪费。这也许是苏联建国后举世闻名的“化学精英” 不太突出的原因之一。苏联在 60 年代的教育改革中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在
80 年代才真正重视起来,即开始加强英才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倡导区分教学,甚至为有化学兴趣的天才学生提供专门的班级或学校。
-
苏联化学教育在 20 世纪历经几次改革,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历次改革几乎都是围绕同样的议题展开的,即一方面要坚持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改进化学教育质量,传授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科学技术需要。然而,几乎每次改革都未能把握好这两方面的关系,结果使得苏联化学教育质量不太稳定,在过分强调化学教育与实际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时候,往往就忽视了基础化学知识的系统传授,降低了化学教育质量, 而在过分强调基础化学知识的传授的时候,又往往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80 年代的教育改革,试图把这两方面结合的问题处理好,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实际上,这也是世界化学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
劳动教育一直是苏联学校教育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在 化学教育过程中也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劳动教育的思想,这直接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科书中,即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量的化学工业生产知识,并有工厂劳动实习时间, 即使是在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时期,学校也未完全放弃过劳动教育。其实这是一种综合劳动技术职业教育的倾向,即不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
专业学校,而且在普通中等学校也实施职业教育,希望普通中学毕业后不能升入高校的学生也能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如在中学普遍开设制图课,化学课程中讲授化工实用知识,都有助于未来从事化工生产的职业。而高等化学教育几乎就是职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较强的专业化训练,这其中,又特别重视化学工程技术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而综合大学的化学专业曾一度受到轻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基础化学的发展。
- 苏联教科书制度是国定制度,由国家统一制定化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每次教育改革的中心就是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改革、修订和完善。苏联化学教科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①20 年代,从综合编写教科书到最终取消教科书。
②30 年代恢复分科编写教科书,出版了新一代规范的化学教科书,并引进了教科书编写和评选竞争机制。
③从卫国战争后到 50 年代,逐步实行以综合技术教育为中心的化学教科书的编写,这是一次大胆而偏激的改革,结果使化学教学既未达到预期综合技术教育的目的,又没传授给学生足够的化学基础知识。
④1964 年到 70 年代,苏联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改革,化学教育要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化学教科书要反映现代化学发展水平,到 70 年代中期, 基本实现了化学课程现代化的目标。然而这次改革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如新的化学教科书内容分量太重,有些概念过于艰深,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⑤从 1984 年开始,随着国家一系列教改方案和法令的出台,苏联中高等
学校化学课程继 1964 年后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它一方面是为解决 60 年代教改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试图彻底解决历史长期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使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能面向当代、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突破长期以来一种教学计划和一种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教科书呈现多样化和具有针对性等特点。
-
苏联化学教育具有较大的普及性。苏联普通中等学校毕业的学生, 均受过 4 年国家统一要求的化学教育。苏联高等学校不仅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受过系统的化学教育,而且理工农医诸专业都开设普通化学课程。因此, 无论是苏联的中等化学教育,还是高等化学教育,相比西方各国来说,其受教育的年限更长、面更宽、程度更深。
-
苏联一贯重视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中等学校的教师。一方面重视师范院校的发展,无论在学校设施、规模还是数量上都给予了较大投资,保证有足够的数量和质量的师资不断充实到学校中去;另一方面,对在职教师给予很多政治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优惠,不断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而努力。在业务上,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为他们定期到进修学校、学院或其他机构深造进修提供条件,使之更新知识、扩大视野,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学校与教师的要求。
-
苏联高等化学教育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一方面,它要求高校化学教师直接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的科研队伍中去,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体现出教学科研化的特点。实际上,高校化学教师常常从事着应用性和开发性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它又要求将科研活动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呈现科研教学化的特点。其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在科研方向基础上,开设新的化学课程,建立相应的实验室或研究室。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如要求大学生从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科研工作,并引导他们从事
课内的科研训练和参加课外的科研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基本具备从事科研的能力,达到欧美国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水平。80 年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把高校建成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基地。
-
苏联高等化学教育长期以来特别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从教学计划来看,必修课占绝对优势,以化学和理科课程为主,人文学科极少。在选修课里,化学系以化学课程为主,即大学生在更加专业化的方向上加深学习。结果,苏联化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尽管化学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在知识结构方面显得过于单调、狭窄,并不利于大学生未来事业的长远发展, 也不符合现代化学教育的潮流。这种技术型人才往往显得后劲不足,缺乏创造性,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是一种博而专的科技人才。事实上,这种化学教育方针,导致了苏联基础化学研究的相对落后。
-
苏联高等化学教育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欧美研究生的培养分为硕士和博士两级,重点是博士的培养。苏联研究生则没有硕士学位而只有副博士学位。苏联的科学博士并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学位,而是对科学成就的一种承认。另一方面,苏联研究生培养计划对课程并无严格要求,它主要是通过研究生直接参加科学研究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培养。苏联人认为,他们的科学副博士与美国的哲学博士水平相当,美国人则不这样看。他们认为,苏联副博士至少在知识结构上不能与美国哲学博士相比,要相差一截。
-
苏联科学院和其他科研系统也担负有化学教育的职责。
①苏联科学院直接参与中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化学教学大纲的制定等战略性工作;
②苏联科学院在化学教学与科研方面和高校常有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③苏联科学院及其他科研机构直接担负起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科学院系统通常比高校具有更充足的经费和更先进的仪器设备,甚至比高校更多地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同时,苏联最杰出的科学家也更多地分布在科学院系统。因此,科学院系统比高校更有条件培养国家所需的科学前沿的高级人才。
- 苏联化学教育强调它的思想教育功能。通过化学教育增强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苏联的化学教科书,通常以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述苏联历史上和当代著名化学家的成就与影响,对他们的高度评价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表现出一种民族主义倾向。
总之,苏联化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世界化学教育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然而,它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如教育体制僵硬,缺乏活力,化学教学设施陈旧老化,因资金紧缺使实验训练难以深入等。然而,更为严峻的是,随着 1991 年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化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显示的化学教育优势,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将荡然无存。如何在新的政体、国体以及文化、教育和科技体制下形成新型的化学教育体系,将是摆在俄罗斯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老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在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重建俄罗斯的化学教育将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