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邦(1901—)

中国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1901 年 4 月 30 日出生于江苏镇江丹徒县。1919 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1924 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1928年获中国医学会奖学金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次年获硕士学位, 1931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金陵大学副教授,1933 年任教授。1934 年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并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任总编辑兼总经理。1947—1948 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系任访问学者。1952— 1985 年任南京大学教授兼化学系系主任。1978 年创办配位化学研究所并兼任所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 年创办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并任主编至今。

戴安邦是我国最早从事胶体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1931 年完成的“氧化铝水溶胶的研究”博士论文在《美国化学会会志》上发表后,受到了学术界的瞩目。抗战期间在四川研制成功碱式碳酸铜作为防治小麦里穗病特效药, 为农业增产做出了贡献。

戴安邦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研究,对硅,铬、钨、钼、铀、钍、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还是中国最早进行配位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1975 年他提出的“固氮催化剂的七铁原子簇活性中心结构模型”,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硅胶聚合作用理论”的研究,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抗癌铂配合物的研究”,获 1987 年国家自

然科学三等奖;“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获 1991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戴安邦毕生活跃在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工作至今已 70 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他在化学教育方面,有以下特点和贡献:

  1. 精心编写教材。50 年代在戴安邦主持下,与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

尹敬执、严志弦和张青莲共同精心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质量的无机化学统编教材——《无机化学教程》,1958 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以后又多次重印出版,成为我国公认的重要化学基础教材。他还组织和倡导南京大学化学系的中青年教师编写了十多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许多书中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戴安邦讲课不是满堂灌的“注入式”,而是采用生动活泼的“启发式”教学。他讲课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先从事实出发,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化学史故事,启发学生自觉有效地学习。例如在讲无机化学课时,先在黑板上写出化学反应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启发大家自由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画龙点睛的结论,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 重视实验教学。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需要从实验入手。实验课不仅给学生第一手化学知识,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自己还拿出钱设立了“学生实验优秀奖”和“化学实验教学先进奖”,以表彰在化学实验中做出优秀成绩的学生和教师。

  3. 强调教书育人。他认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他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勤奋不懈、为人师表,使学生的各项智力因素都得以发展。他奉行的格言是:“立身首要是品德,人生价值在奉献”。

  4. 研究教学理论。戴安邦在多年教学生涯中,很注意研究教学方法,

    总结教学规律,探索教学理论。早在 40 年代,他就撰写了“近代中国化学教

育之进展”;到了 80 年代,他又发表了“基础化学教学启发式八则”、“全面的化学教育和实验室教学”等教育论文。已成为中国化学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戴安邦还十分热心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他是中国化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先后为该会创办了《化学》杂志(《化学通报》前身)和《无机化学学报》,并任总编辑和主编多年,为普及化学教育,提倡化学研究,推广化学应用和促进学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