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世纪化学教育

中世纪化学教育是指从公元 5 世纪起,到 17 世纪上半叶,这一段时期化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时间跨度一千多年,处在古代化学教育向近代化学教育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既包括西欧化学教育的早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两个阶段的发展,也包括这一时期阿拉伯化学教育的发展。

5 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传统上把这个时期称为“黑暗的世纪”,因为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 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它打击异己,迫害异教徒,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它不仅在各国拥有巨大的政治势力,而且它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它在各国拥有的土地不下于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也有学者把这个时代称为“信仰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惟对上帝的无条件信仰为是。基督教会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特别是代表官方哲学的经院哲学成为学术主流,支配着其他精神活动的地位与作用,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理性或被扼杀,或处于奴婢地位,理性服从于信仰,科学服务于神学,学校教育的目的是维持教会的统治地位。古希腊—罗马文化被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把对实用科学的需要缩减到最低程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这一时代的后期。到公元 11 至 13 世纪末,基督教会进入它的全盛时期,与此同时,西欧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也更加突出,对人民的统治也更加专横暴虐。可想而知,本来脆弱的化学教育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的生存就显得更加困难了。

然而,正当西欧处于最黑暗时期的时候,东方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却经历着其文明发展的巅峰,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及其教育方面。公元 622 年, 发生了穆罕默德(Mohammed,570—632)从麦加前往麦地那的逃亡事件。这一年成为伊斯兰教的纪元元年,标志着伊斯兰教的诞生,从此,穆罕默德通过《古兰经》很快把该教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到穆罕默德逝世的公元 632 年,过去是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个部落,已大部分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他们随后迅速灭亡了一些非阿拉伯国家,如叙利亚、埃及、波斯和遥远的西班牙,并入侵印度、君士坦丁堡等。到 8 世纪中叶,已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在征服东罗马帝国所属地区以及波斯后,就接受了当地的先进生产关系,形成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 使其农业发展甚为迅速,手工业十分发达,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欧、亚、非,从事着频繁的海外贸易。帝国的强盛、经济的发达,为阿拉伯国家的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们注重吸收各文明古国的文化。伊斯兰教并不像基督教那样不能容忍异教意识形态的存在。它在征服叙利亚和波斯之后,便通过叙利亚和波斯的景教徒们的工作吸收希腊文化。伊斯兰教徒的学者致力于希腊著作的翻译、注释和研究工作,把希腊的哲学、医学、数学、物理学和炼金术等由叙利亚文或希腊文译成阿拉伯文,却对希腊文学和历史等方面无特别兴趣。伊斯兰教徒们还进而学习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历代伊斯兰教国的国王(阿拉伯称为“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和贵族大都不干涉学术活动,甚至支持和资助对文明古国文化的继承和吸收。阿拉伯国家吸收了各文明古国的文化,进而创造出新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炼金术正是建立在希腊化炼金术和中国炼丹术基础之上的,从而开创了阿拉伯的化学教育。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之久。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的旧址。它的领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这里的基督教会从未像西欧的基督教会那样成为独立于世俗政权之上的政治势力。虽然它也排斥古希腊文化,如焚烧过亚历山大里亚的图书馆,封闭过雅典学园,但它发达的经济需要世俗的文化教育,即使当希腊文化在西欧已无人过问、无人知晓时,拜占庭帝国依然流行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贤人学者的著作。而且由于它的领土包括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故而它又吸收了东方文化,使其文化具有综合东西文化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帝国公元 7—8 世纪对东罗马帝国领地进行征服时,只有君士坦丁堡挡住了这次入侵而未沦入敌手,因而能保持古希腊文化的本来面目达 700 年之久,否则希腊学术就会因为当时的西欧无意接受它而湮没无闻。这对欧洲文化史来说相当重要,而从化学教育史的角度看,其重要程度要略逊一筹,因为古希腊的化学文献已被译为阿拉伯文, 但古希腊的文学和历史等文献并无阿拉伯文译文。正是如此,东罗马帝国的化学及其教育水平就大大高于同时期的西欧。

从公元 14 世纪开始,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策源于意大利的这场运动首先是由于像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和米兰等城市国家的经济发达、政治独立的结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萌芽,欧洲社会从 14 世纪开始就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文主义者则利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作为武器,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猛烈进攻。中世纪的神学、经院哲学在古典文化面前变得黯然失色,同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新的世俗文化逐步建立起来。到16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则在英、法、德、荷兰、比利时等国蓬勃发展。由于

罗马教会的黑暗、腐败和残忍,终于引发了 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要把基督教改变成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宗教。然而,也许更有意义的是 16 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它以哥白尼(N.Copernicus,1473— 1543)提出日心说为代表,标志着近代科学开始了它的历史进程。相比希腊人,特别是经阿拉伯人和基督教神学者所圣典化了的思想体系来说,科学革命带来的科学观念的改变,比政治和宗教观念的改变要大得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化学及其教育在这个时期正处于由古代和中世纪的传统向近代化学及其教育过渡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