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化学教育研究

化学教育研究是探索化学教育规律,使人类对化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及其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实践。它是随着化学教育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化学教育研究就是所谓的“化学教授法”,之后演变为“化学教材教法”,是研究化学教学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它是随着师范教育而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32 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开设“中等学校化学教材教法”课程。着重讲授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化学之新发展(约占 25%);

  2. 化学教学法及教材之研究(主要根据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介绍如何进行讲解,约占

    50%);

  3. 化学实验及设备之研究(约占 25%)。

建国初期,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情况下,引进了苏联的几套化学教学法教材和讲义,其内容基本相似。就列别杰娅编写的《化学教学法讲义》而言, 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教学法(类似绪言)、化学课和任务、化学教学过程的一般原则、化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化学教学工作的组织、化学教学工作计划、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价、化学课外作业、化学设备、各种内容的教法研究和化学总复习。其特点是:第一,强调化学家的教学思想,注意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第二,教案实例丰富,内容较为详尽; 第三,注意化学家(或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态度的介绍;第四,重视化学生产及化学知识与工业、农业等方面的联系。

60 年代以后,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编写了部分化学教学法讲义和教材。体系大都与以前一致,只作了一些细微变更,而在内容上则有较大变化,整个课程除课堂讲授以外,配合有大量的实习活动。主要包括实验、讲习、讨论、见习、试讲、参观、制作教具等内容。总课时约 150 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化学教学秩序不稳定或处于被取消状态,中学化学教材教法课停开,有关的教研机构被解散,使化学教育研究的发展受到了极大摧残。

粉碎“四人帮”以后,化学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师范大学(学院)恢复成立化学教学法教研室,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进行教学。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化学教育研究在性质、范围和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和拓展。一方面在原来化学教材教法的结构体系上增加了“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中的智能培养”和“化学教学研究”等内容,加强对于课程、教材、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另一方面开始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理论进行化学教育的研究;同时对于化学教育研究的原则、一般过程和途径以及常用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使化学教育研究集现代哲学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于一身,形成了“立体化”的发展。

1985 年 3 月,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大学化学系筹建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它是高等学校化学类各专业教育方面的一个学术性机构,同时也是理科教育的咨询机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化学教育改革的任务,组织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的研究工作;对国内外大学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社会需

求提供信息和综合研究报告;对大学化学类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培养以及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研究报告。

化学教育研究中心的建立,是化学教育改革的前导。

目前,化学教育研究已成为化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化学教育研究既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又是教育现象本身特点的需要,同时也是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①。化学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1.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 严格的客观性原则;

  3. 全面性原则;

  4. 数量与质量统一的原则;

  5. 准确性原则;

  6. 发展性原则。

进行化学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是:确定选题,查阅文献,确定收集和分析资料所用的方法,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制订教育研究计划,实施试验计划,记录实验结果,收集有关资料、整理结果,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近几年来,化学教育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是:文献法、调查法、对比试验法、观察法、统计法以及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和黑箱方法等。随着化学教育研究的纵深发展,中国化学教育事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中国现代化学教育至今,已经历了 70 年的曲折坎坷,终于走上兴旺发达

的道路。这一时期化学教育的发展时快时慢,忽停忽进,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发展并不快,有以下特点:

  1. 中国现代化学教育总是在国家大的形势直接影响下开展的。形势稳定时化学教育有进展,形势动荡波及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变来变去,化学教育也随着波动,无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稳步发展。例如,西方近代化学传入后,在 20 年代后期和 30 年代中前期的十多年中,国民党政府在教育方面尚有一定关注,对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大学教育都分别颁布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以及在纠正重文轻理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化学课程设置、课程要求、化学师资的培养提高、化学设备等方面均提出了统一的要求。这样自上而下在全国有了比较大体一致的规范,从而使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化学教育得到充实和巩固。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魔爪伸入祖国大地,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大学,甚至中学迁移内地。教育界的广大爱国人士、广大师生员工在流亡中克服重重困难,维持教学,沦陷区的广大师生员工一边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作斗争,一面坚持教学,解放区的学校在双重压力的困境中因地制宜坚持开展学校教育。八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走向极度腐败,民不聊生,蒋介石发动内战。在这种动乱的环境中,化学教育在一种不正常的情况下勉强维持,间或局部有所进展,也甚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50 年代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化学教育不断改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化学教育得到有计划的较快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急需的化学专业各种人才。在短暂的繁荣后,1958 年国内出现政策导向上的错误,教育思

① 杨先昌、廖可珍、施志毅:化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16—418 页。

想走偏,化学教育走上过份强调与生产相结合,大量删掉化学基础知识的极端方向,形成对化学教育正常开展的一次巨大冲击,化学教育出现倒退。当时国家及中央有关部门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拟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可惜纠偏措施尚未全部完成,却又陷入文化大革命更大的错误和动乱之中。化学教育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停顿后,随着拨乱反正形势才有所好转。1978 年后国家进入全面改革发展时期,这是一个发展教育的好时机,如果国家不再有新的大的动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化学教育将在和平的氛围中迎来自己的又一个春天。

  1. 中国现代化学教育的前十多年以学习欧美化学教育为主,但尚未形成本国特色。战乱年代在维持艰苦环境下的教学中虽有某些特殊应急措施, 如搬迁流动中,在教学上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等,但这种应急措施不能发展科学教育,也不能发展化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推行苏联化学教育模式, 国家抓得紧,影响深,发展快。尽管 80 年代以来,我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使得化学教育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但总的来看仍然是在苏联模式基础上的改革,还没有形成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特色,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其前景必将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