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欧洲化学教育的特点
20 世纪前的欧洲化学教育一直是世界化学教育发展的主体。20 世纪以来,尽管美、俄、日等国的化学教育奋起直追,赶上了欧洲化学教育发展的水平,但欧洲化学教育仍是世界化学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世界化学教育发展的潮流,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1)从总体上讲,20 世纪欧洲化学教育发展以 50 年代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在继承 19 世纪化学教育成就基础上的逐渐发展过程,高等化学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中等化学教育体系趋于规范。但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化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它的发展规模和速度。50 年代后,特别是 60 年代以来,欧洲化学教育有了质的发展, 很多国家出台的教育改革方案使化学教育的体制、形式、范围、课程、教材、考核方式、社会影响等诸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2)20 世纪 90 年代前,欧洲化学教育基本可归为两种模式,即西欧模式和东欧模式,这主要是由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所决定的。西欧模式以英、法、西德等国化学教育为代表,它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东欧模式以苏联、匈牙利、东德、保加利亚等国化学教育为代表,它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这两种模式基本是在相互独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西欧模式主张化学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自主化、开放性和竞争性,并且受到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化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美国化学教育的发展,给予西欧模式经常性的激励作用。东欧模式实行化学教育发展的一元化、高度集中统一、国家强有力的干预与控制, 它主要是受苏联化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苏联化学教育模式的翻版。这种东欧模式主要影响了当时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化学教育的发展,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则主要是受西欧模式的影响。就化学教育发展水平和取得的成就来讲,西欧模式要略胜一筹。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西欧国家的经济基础要好于东欧国家,教育发展机制更具活力,东欧国家的教育制度则显得过于单调、刻板,国家的干预和控制过多、过严。然而,西欧模式和东欧模式并不都是铁板一块,如法国教育制度具有更多的中央集权倾向,西欧国家也愈来愈重视国家干预的作用,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南斯拉夫,其化学教育发展则具有更多的自主性。
-
欧洲各国高等化学教育大多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化学基础课和其他基础课;第二阶段学习化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三阶段学习化学专业课并从事专业研究。第一、第二阶段相当于中国高校的本科生教育, 第三阶段相当于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欧洲的高等化学教育主要放在大学中进行,其他类型的高校则处于次要地位,不过,东欧国家常常例外,因为它们的“学院”一般与“大学”的地位相同,而研究机构也常负有高等教育的责任。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可获一种学习合格证书;第二阶段学习结束, 可获大学第一学位,相当于中国的“理学士”学位。欧洲各国大学学习年限长短不一,西欧各国大学生常不能按规定年限毕业,而东欧各国大学生大多能按时毕业。
-
欧洲各国大学的第一、第二阶段的学习课程主要是无机、分析、有机、物化四大课程,而在少数国家不再单独开设分析化学课。它们的专业设置口径较大,不作过细的专业划分,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大多数国家
的大学还把“化学工艺”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来学习,这也反映出一种理工渗透的趋向。对于非化学基础课,各国普遍重视数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几乎都把它们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相对来讲,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够重视。当然,欧洲各大学还开设有广泛的选修课程,既有化学的加深课程,也有非化学课程。
-
本世纪欧洲高等化学教育发展最快的是它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研究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本科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但各国在研究生培养方式、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如研究生培养年限、是否学习课程、博士要求达到的水平等都各有不同。然而,化学专业的博士在当今欧洲各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因此, 吸引着许多大学生把它作为奋斗目标。
-
重视科学研究是 20 世纪欧洲高等化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而且本科生教育也在不断加强科研训练,几乎所有国家的大学,都要求大学生从事初步的科研活动并撰写论文。大学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力量是教师。大学化学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也要参加科研活动、科研成果成为大学教师聘用和晋升的主要依据。大学教师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大学既是教学中心,也是科研中心。
-
大力加强实验课教学,是本世纪欧洲化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绝大多数国家的大学实验课占到化学课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中学实验课则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验证性实验到探索性实验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实验方法上也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特别是大学生,可自由支配进出实验室的时间,自己设计和完成实验。实验室仪器设施不断完善, 从而保证了高水平实验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
欧洲化学教学方法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例如讨论方法在各国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获得广泛应用,它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结合,更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而英国大学的导师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中学化学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大班满堂灌的形式主义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进行分组教学、分科教学,在内容选择、讲授方式、教学进度等方面都区别对待, 向个别教学方向发展。教师则采取共同讨论、共同备课、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小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中学和大学化学教学,都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幻灯等各种直观教具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机器进行教学,同时,学生也利用这些手段加强了自学能力。
(9)20 世纪欧洲中等化学教育的对象不断扩大。由 19 世纪继承而来的欧洲教育体制是传统的双轨制,长期以来,只有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传统完全中学才开设化学这门学术性课程,而能够就读于这类学校的是占学龄人口少数的有产阶级子女。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基本消除了双轨教育制度,建立起各国统一的学制;西欧国家在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口号下, 也努力消除双轨制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如建立新型的综合制中学, 加强不完全中学基础课程的建设。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使得化学课程进入了更多的中学,更多的学龄孩子接受到化学教育。欧洲半数以上的国家的中学开设一年以上的化学必修课,化学成为中学的主干课程之一。
(10)50 年代之后,欧洲中学化学由一门描述性课程发展成为一门有相当理论深度且结构严谨的课程。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50 年代前,化学争取到了它在中学作为一门学术性课程的地位,但缺乏系统性,没有理论深
度,学生学起来感到十分凌乱。50 年代后,随着科学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 加深了对化学课程的学术性要求。同时,20 世纪取得的一些重要化学理论成就经过大学的消化吸收,也开始逐步下放到中学。各国持续不断的中等教育改革也促进了化学课程理论水平的提高。到 70 年代中期,欧洲中学化学课程基本形成现代体系。与课程相对应的化学教科书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过程,特别国际流行的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编写有很大影响,如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等,都曾表现在教科书的编写结构与体例中。80 年代以来,不少国家的化学教师更加重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料进行教学,教科书反而成了主要的教学参考资料。
-
欧洲学校化学教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但在毕业考试和学位考试方面却有严格统一的要求,不合格者则被无情淘汰。欧洲许多国家的中学毕业会考,往往也是大学升学资格考试,因此要求十分严格。而一旦进入大学,严格的考试制度将继续淘汰一部分学生, 特别是名牌大学,淘汰率更高。同时,西欧国家更多的是利用外部考试而不是直接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来达到对全国教学标准的控制。欧洲各国的考试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使用最普遍的笔试外,口试也是广泛使用的一种方式。欧洲国家还特别注重使用持续评价方法,对学生平时的化学学习与进步加以评价,并作为最终评价的一部分。
-
欧洲国家的化学师范教育要求比较严格。一方面,中等化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师范教育;另一方面,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制约着师范教育。有些国家是由师范院校来培养中学化学教师,有些国家则是由大学来培养,而有些国家两者兼而有之。但无论哪种情形,大部分国家都实行教师证书制度,只有通过特定的教师资格考核,才能被任命为正式教师。化学师范生除了学习化学和其他理科课程外,还要学习相当数量的教育专业课程。50 年代以来,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学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科技和教育对化学教师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
(13)80 年代以来,欧洲各国加强了化学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它主要通过政府间的计划来实施学生、教师及信息的来往与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与沟通,适应世界化学教育发展潮流。实际上,欧洲国家也注意吸收欧洲以外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苏联等国的化学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以保持欧洲化学教育发展的活力与水平。
20 世纪欧洲化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世界化学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化学教育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欧洲化学教育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 “教育机会平等”的口号尽管喊了几十年,但事实上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贵族”学校依旧,双轨制并未消失,而且,不仅在中等教育中有双轨甚至三轨现象,在高等教育中也出现了双轨现象。实际上,只要阶级差别存在,贫富悬殊现象存在,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就难以消除。中等化学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一个表现在于职业技术学校里的化学教学受到忽视, 甚至所谓“纯化学”课也很少是由化学教师来讲授,更多的是由生物、农学、地理甚至经济学教师来讲授①。
① P.J.Faraco et al.,Chemical Education in Europe,The Chemical Society,Burtington House,London,1976,
-
大部分欧洲国家存在经济困难,它们往往通过削减教育经费来作为应付困难的措施,这不仅削弱了化学教学的物质基础,而且也阻止了中学学校教师和学生比例的改进,从而也就减少了中学化学教师职位的数目,化学教师就会出现相对过剩现象。事实上,中学化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存在许多问题,如不适宜的工作条件,最少的提升机会,相对的低收入,不高的社会尊敬感等。欧洲社会对中学教师的这种处境的认识由来已久,大部分学人承认:目前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有时甚至接近危机。然而,其重要性仅仅停留在声明的地步,作出这种声明的人会把他们的担忧延期到下次作出声明。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当让报考大学的学生考虑把化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时, 87%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对此作出选择②。他们的中学和大学老师也会劝阻他们选择这门职业。
-
中学化学教师的培养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大部分欧洲国家,化学教师是在一种实际的“种族隔离制度”下接受教育的,学术研究领域把他看做是一个半知识分子,而工业界则把他看做是一个无用的“哲学家”。中学化学教师是应在师范院校还是大学接受教育?其化学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应保持多大的比例?各国化学教育家对此并未达成共识。不过,在过去一个时期里,由于受教育理论的影响,化学师范生确实存在化学专业课训练不足而教育专业课程过多的倾向。80 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已试图把化学师范生的化学专业训练提高到化学非师范生的水平,包括接受必要的科研训练。因为他们认为,最好的研究人员往往也是杰出的教师。另外,中学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存在不足,教师的在职进修常常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并且,当遇到财政支持问题时,政府往往表现得消极保守,从而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体制。
-
大学中重视科学研究的倾向使得化学教学受到损害。大学教授不愿从事或不专心于本科生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欧洲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如何建立一套真正把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的体制是各国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
-
近些年来,无论是化学专业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女性比例愈来愈高。但在欧洲各国,女大学生和女博士生的就业有很大局限性,比男性有更多的困难,对于受市场影响的欧洲高等教育来说,这无疑会制约欧洲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
-
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化学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问题一直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
欧洲各国之间化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妨碍了欧洲化学教育一体化进程。
-
中学教学计划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使得一些中学生未能受到应有的化学教育,而课程的过深过难使一些中学生望而却步。
-
中学化学课程是单独教学还是与物理、生物等合为一门综合性理科课程进行教学,人们也难以取得一致。
-
大学化学专业修业年限过松过长,造成大学负担过重。
总之,无论是欧洲化学教育取得的成就,还是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可能
39.
② P.J.Faraco et al.,Chemical Education in Europe, The Chemical Society,Burtington House,London,1976,41.
在这里一一列举。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面临世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来自化学教育水平先进的国家的挑战,欧洲化学教育会继续发扬传统优势,克服不足,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