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美国高等化学教育的特点

美国是当今世界实施高等化学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其重要标志之一,是美国化学工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在二战后一直居世界各国第一位。以 70

年代为例,据美国化学会化学文摘社(CAS)统计,从 1974 年到 1979 年,全美每年发表的化学论文篇数依次是 70841,81697,81517,89974,96420 和101772,即到 70 年代末,已突破十万篇大关。体现美国高等化学教育高质量

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人数,在 40 年代前,美国仅有 4 人获

此殊荣,而 1941—1984 年,已有 23 人获此殊荣,居世界各国第一位。美国

高等化学教育经过本世纪 90 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 美国高等化学教育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首先,美国高校学制灵活多样,无论是私立的还是公办的,既有侧重于基础和专业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大学生化学教育,又有侧重于科研的第三级研究生化学教育。大学生和研究生既可按正常的修业年限毕业,也可提前或推迟毕业。学校管理方式也多样化,私立高校比州立或地方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权,但几乎每所重点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治学方式。其次,美国高校不存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因此也没有统一的化学课程,各高校都自行制定教学计划、自行选用化学教科书,化学课程形式多样。再次,各高校既无统一的入学标准, 也无一致的毕业要求,完全靠竞争机制来约束各高校的教学质量要求。总之, 多样性、灵活性几乎渗透到了美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各个方面,美国高等化学教育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多元化甚至成为美国的民族特征,这也许是美国高等化学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 美国高等化学教育目标广泛,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大学生选择主修化学非但不排斥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而且鼓励选修非化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的设置就是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但有非化学理科课程,而且有相当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美国高校的选修制使得化学专业的学生可在范围广泛的课程中进行选修,可以跨专业、跨系、跨学院,甚至跨大学选修各种课程。同时,美国高校又积极为非化学专业学生开设化学课程,使得化学教育成为美国高校中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3. 美国高等化学教育十分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20 世纪以来,美国高校已从单纯的教学中心向教学-科研中心发展,特别在重点院校有突出的体现。这首先体现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很多院校的化学教育重点已从本科生转向研究生,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级人才愈来愈多的需求,特别是像美国这样向后工业发展、以知识密集产业为主导经济的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不仅博士培养已成为美国高等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且博士后研究工作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其次,高校的化学教师,特别是重点院校的化学教师不仅担负有教学职责,而且有科研任务。现代高校的化学教授实际是一种教学—科研双重职称,美国很多一流的化学家都是在大学任教。正是通过科学研究带动了美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美国高校既是化学教学中心又是化学研究中心,担负着政府和企业愈来愈多的科研项目,直接参与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这也成为美国高等化学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再次, 现代美国高校也很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训练,使他们毕业后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4. 美国高等化学教育既重视学习别国经验,又勇于自我创新。美国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但它却不夜郎自大,反而能反省到本国教育的落后。本世纪初,美国正是在借鉴德、英、法等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它的高等化学教育的,特别是化学教育大国德国的办学模式对美国影响很大。这种自我反省精神始终伴随着美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 即便是在美国高等化学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今天也是这样。二战之后, 尽管苏联成为美国争霸世界的最大敌手,但它却能向苏联学习加强科学教育的举措,这个时期,美国高等化学教育的改革也正是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但是,美国向别国学习,又不生搬硬套,而是结合本国的情况,批判地吸收, 并勇于创新,走出一条适合美国国情的高等化学教育的路子。如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始于向德国的学习,但最终美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更具竞争性;向苏联学习重视科学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比苏联更具活力。因此,美国高等化学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学习又创新,既输入又输出,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典范,这也是美国高等化学教育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当代美国高等化学教育更趋于国际化,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化学教育中心。美国特别注重国际间的人员与学术交流,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到美国留学,成为世界留学生最大的集散地,这为美国高等化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

  5. 美国高等化学教育注重自身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与科技的要求。它既注重与美国高等教育总体改革的大环境相对接,又注意高等化学教育自身改革的特点;既注重国内化学教育改革,又借鉴国外化学教育改革; 美国高等化学教育改革既是持久的又是全方位的,其具体表现在:

第一,化学教育目标的不断调整; 第二,教学计划的不断修订;

第三,化学课程和教科书的不断改进,注意吸收当代化学发展的重大成果,反映化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减少陈旧、过时的化学知识;

第四,一贯强调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来实现。如既注重课堂讲授,也注重实验教学,实验课时不断增加,实验内容富有创造性;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关注那些学业优异、极有天赋的学生的特殊要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

美国高等化学教育在本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它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列举其一二。

  1. 由于经济、政治、地理、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美国高等化学教育发展极不平衡。重点院校通常能获得较多的教学科研经费,吸引较多的优秀教师,增加更多的先进仪器设备,招收素质较高的学生。如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化学系,在 70 年代末招收的学生中,有 70%以上都是中学班里前 5 名的优秀生①。自然,重点院校的化学教育水平较高,一般院校的化学教育水平就要差些,而发展迅速的初级学院的化学教学水平则有些差强人意,不少院校难于达到高等化学教育的水准。美国是一个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社会,随着学校的学费逐年增高,特别是那些名牌私立大学的学费每年高达几千美元,全年每生开支达万余元的院校并不罕见,这对于那些出

① 周南照:六国著名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3 页。

身贫寒又申请不到奖学金与助学金的青年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这就形成了美国接受高等化学教育机会事实上的不平等。80 年代里根政府实施的“新联邦主义”政纲,削减了联邦政府的教育支出,使得联邦政府长期以来积极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方针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剧了机会不平等现象。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子女在社会与学校里长期受到歧视则影响了他们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

  1. 美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70 年代以来,随美国高校入学率的提高,高校里混文凭者渐多。由于高校无统一入学考试,结果是大量准备不足、基础薄弱的学生进入高校,甚至照常升级和毕业。据统计,纽约市立一所大规模高校,在其 14 万名学生中,约有 1 万名是初中文化程度。大学简直成了寻欢的乐园,初级学院的情况则更为严重。可想而知,这些低水准的大学生是难以接受正常的高等化学教育的。同时,学校自治的方针使得高校里存在一些并不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影响了高等化学的教学质量。

  2. 当美国高校重点由本科生教育向研究生教育、由教学中心向科研中心转移时,同时带来一些副作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削弱了本科生的教育,削弱了教学工作。大学教授每不自称为教学工作者,而以专家、学者自居,宁可搞科研,不愿讲课,把本科生教学重任推给一般教师或研究生。据估计,美国高校本科生课程约有半数由研究生讲授。这样,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既重视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又不影响本科生教育和教学工作,是目前美国高等化学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 美国政府和各财团通过财政援助确实对高校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同时也削弱了美国高校学术自由。高校的许多科研项目是应政府和公司企业的委托设置的,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尤为突出,正如美国学者琼斯

(H.M.Jones)所说:

“假如从实验室中把政府为研究军事问题而订立的合同所支持的大宗款项撤走,大学的科研任务就会垮台。”①

高校化学研究集中在军事领域更是常见的事情,这些科研成果常同教学毫不相干,结果高校的人力乃舍己之田,耘人之田。实际上,高校学术发展并未真正贯彻所谓“大学自治”原则,而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和各大财团的制约,独立性越来越小。像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科研受摩根财团的控制,耶鲁大学则受洛克菲勒家族的影响。

总之,20 世纪以来美国高等化学教育的成就巨大,但也存在问题,在一些时候这两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成就的取得往往以问题的产生为代价。在即将到来的 21 世纪,预计美国仍将保持世界高等化学教育大国的地位,同时,它也将受到欧亚等经济和科技强国的有力挑战。

① 滕大春:今日美国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7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