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1952 年 12 月)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

中学化学教学基本任务

  1.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系统的和巩固的化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自然界里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以便奠定他们毕业后升学深造的基础和做好从事各种实际工作的准备。

  2. 使学生从理论上实践上认识各重要部门的化学生产的基本原理,并认识化学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上所起的作用。

  3. 指明我国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远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4. 应该使学生获得下列各种基本技巧:

①熟悉各种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能独立地写出简单的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②能简明地写出观察教师演示或自己所做的实验的结果,并能作出口头或书面的结论。同时在可能范围内,能运用化学实验来解决某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③能使用简单化学仪器和一般药品,熟悉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例如溶解、蒸发、过滤等的手续。同时要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气体的制取、收集和验证它们的性质的实验,并且熟悉在进行这些实验时应加注意的事项。

④能认识普通仪器装置图、工业生产略图和其他图表、图解;并能描绘简单仪器和实验装置图。

教学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

  1. 应使学生了解元素的自然体系,并获得物质的永恒存在及永恒变化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教师通过原子、分子的观念,在初中就给学生打下唯物地了解自然的基础。在高年级里,元素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变、无机界与有机界没有绝对界限、无机界的发展、合成化学的发展等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面也是极重要的材料。

  2. 使学生理解重要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原理,并使学生理解化学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上所起的作用,是使化学与现代生产技术的实际密切结合的重要步骤。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知识水平,着重一般性的、有关生产的科学原理的阐明,而不必过早涉及专业性的技术问题。

  3.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除了使学生知道我国幅员辽阔,知道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化学发明,从而认识祖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能力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介绍现在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全国工业和农业的化学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今后新中国的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将有无限美好的前途。教师在这里,应该特别注意防止牵强附会生硬联系的弊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于世界上伟大的化学家,如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布特列洛夫、居里夫人等的生平与事迹,应在适当的地方,课内或课外,作适当的介绍。

  1. 在讲授大纲中所规定的一些理论教材时,教师必须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举出具体事例,清楚生动地加以阐明。应该特别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根据观察和实验,逐步归纳出概念或定律。同时应该把这些理论的材料和当前的生产建设问题以及日常生活上的问题正确地联系起来。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据的科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都是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切实遵照规定进行讲授,做好演示,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紧掌握直观原则。除作规定的演示外,还应尽量使用挂图、标本,充分利用本地化学产品和化学原料等具体材料,并尽可能有计划地参观有关的各种化学工厂、矿山、农场以及小型的工场等等。

  4. 不可用过多的或艰深的补充材料来增加学生的负担。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大纲里所规定的教材,而且要保证学生能完全透彻理解。全部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5. 学生的课外作业包括复习教科书,解答教师指定的习题和其他作业等。课外作业不应过深或过多。但必须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教师应该联系正课,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教师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成绩的正确评定。高中最后一学期的总复习,教师必须予以重视。

  6. 初中全部化学课程是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的。由于原子-分子论对于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的重要性,所以在初中教材里一开始就揭示了这个重要课题,然后把它贯彻在以后的全部教材里。大纲所规定的高中教材则是以门捷列夫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为基础。

  7. 有机化学对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有机合成又是今后化学制造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高中的大纲里,有机化学占了适当的比重。

教学内容

  1. 初中三年级(108 小时): 绪论(1 小时)

(一)物质及其变化(8;3)。(二)化学反应、原子(10;4)。

(三)氧、空气(6;2)。(四)氢(5;2)。(五)化学基本定律、化合价(11;4)。(六)水、溶液(11;4)。(七)重要的酸、碱、盐和氧化物(22;8)。(八)碳、燃烧(13;5)。(九)铁和其他金属(13;5)。复习(8;3)。

  1. 高中一年级(72 小时):

(一)物质的构成(12;6)。(二)无机化合物的分类(8;4)。(三) 溶液(8;4)。(四)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2;1)。(五) 卤族元素(17;8)。(六)氧和硫(21;10)。复习(4;3)。

  1. 高中二年级(72 小时):

(一)氮和磷(20;9)。(二)碳及其简单化合物(9;4)。(三)有机化合物总论(4;2)。(四)烃(15;7)。(五)烃的衍生物(18;9)。复习(6;3)。

  1. 高中三年级(144 小时):

(一)醣类(8;4)。(二)含氮有机化合物(11;6)。(三)有机合

成的发展(3;1)。(四)硅及其化合物(6;3)。(五)惰性气体(2;1)。

(六)元素的周期律与周期表(10;4)。(七)放射性元素(2;1)。(八) 原子结构(10;5)。(九)电离学说(16;10)。(十)金属总论(10;5)。

(十一)碱金属(7;4)。(十二)碱土金属(7;3)。(十三)铝(6;3)。

(十四)铁(11;6)。总复习(35;15)。

综上所述,从初三到高三各年级的教学时数依次为每周 3,2,2,4,共396 课时。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部颁的第一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它对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作了原则规定。并明确指出,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系统的、巩固的化学基本知识; 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各重要部门的化学生产的基本原理,并认识化学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获得实践和化学用语方面的各种基本技能。大纲强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据的科学,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初中化学课程以原子-分子论为基础,高中化学以门捷列夫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理论为基础。重视氧化物、酸、碱、盐的教学,初中编入“重要的酸、碱、盐和氧化物”一章,高中编入“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一章。有机化合物分 5 章讲授,内容较多,然后再讲硅、化学理论和金属。每一章教材不但规定了课时数,而且规定了课外作业时数,还规定了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高中三年级总复习规定为 35 课时。至此,基本上结束了许多年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行其是的局面,使教师在教学任务、内容、方法上有所遵循, 对统一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的标准以及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1953 年秋季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译的第二套课本。这套初高中化

学课本共 4 册,初中化学把原子-分子论的位置提前,以加强这一理论对学习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的指导作用。高中化学严格以周期律为体系,并把有机化学也纳入碳这一部分,形成了一个“大肚子”。同时课本中用曲管、玻璃片等,代替某些常用的仪器,进行简易实验。在当时许多学校缺乏实验仪器药品的情况下,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

1954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 对有关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许多重大的原则问题都作了明确的指示,提出“中学教育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改进教学,以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相应地改进学习方法”,要求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认识到,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改进学校教导工作,抓紧做好教学工作这一重要环节。为使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提高教师水平与改编教材是决定性因素。

1954 年 7 月,为了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育部发布了“精减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的指示”,对现行大纲和化学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和调整。精简和调整的原则如下:

  1. 删去超越科学基础知识范围的、次要的和过时的内容;

  2. 删去现行课本中有而大纲中没有的内容;

  3. 删去不十分必要的重复的内容;

  4. 低年级不易理解的教材内容移到高中去学习。

精简后所省出的时间,可用于加强对较难教材的教学,在课堂上系统地

复习和练习,更好地根据学校设备条件来积极完成教学大纲(草案)中所规定的演示和实验作业。

1956 年 6 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明确指出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学生,强调了化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要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叙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其内容包括化学生产的基本原理、化学规律和化学物质在各生产部门的应用,以及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技能和技巧;途径包括课堂教学、化学实验、课外作业、生产参观、课外活动等方面。这个大纲在 1956—1957 学年度使用。它是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的基础上修订的。主要修订的地方如下:

  1. 提出了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任务。课程里讲授的有关生产的教材内容在我国国民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这些生产的例子可以使学生认识这些生产上所应用的技术和工艺过程的一般原理,这些生产过程的本质是学生所能理解的。

  2. 把实验明确分为三类。实验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其中学生实验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验作业,这是跟教师讲解教材相结合的实验; 另一种是实习作业,这是在学过一个题目或部分教材以后,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单独或分组进行的实验。实验作业在每个年级里都要做,特别在低年级里进行的次数应该多一些,实习作业的次数应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并指出过去使用的简单仪器和少量药品的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要求教师用试管、烧瓶等仪器来代替。

  3. 具体规定初、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技能。

  4. 具体规定初、高中学生获得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5. 提出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要启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而且在课外作业和课外活动中,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

  6. 提出要参观化学工厂,参观金属加工工厂、纺织工厂和其他工厂的化学车间,参观展览会和博物馆等,这在化学教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7. 这个大纲(修订草案)在 1956—1957 学年度使用。由于教材系统须逐年加以变更以及新课本的供应问题,采取分年发布教学大纲的办法。这个大纲(修订草案)主要新编了大纲说明部分,更动了大纲正文初中三年级部分。同时增加了分年级说明。

  8. 从初三到高三,各年级的教学时数依次为每周 3,2,2,3,共 323 课时。

从 1956 年起,第三套化学课本(初高中共 4 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并开始使用。这套课本是根据大纲修订草案的精神和原则编写的,初中部分参考了苏联沙波连科著的七年级化学教科书和奚尤什金的新本,高中部分参考了苏联霍达科夫、茨维特科夫、沙波瓦连科、爱泼斯金等著的八至十年级的课本。其中强调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但化工生产讲得过细,有时流于生产细节。为了帮助教师贯彻大纲修订草案的精神,研究和掌握教材内容,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化学教学参考书。许多学校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掀起了一个贯彻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热潮。一般注意讲授化学生产的基本原理、化学规律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实际应用。但失之于生产种类讲得过

全,生产设备讲得太多,生产流程讲得过细,而基本知识相应地受到削弱。至此,根据苏联教材编译的 3 套课本基本出齐。这些教科书在教材内容

上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教材的系统性较强, 化学实验与教材内容配合紧密,初高中教材螺旋上升,内容不庞杂。其共同特点是:

  1. 基本上是描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比重较大,理论概念比重较小;

  2. 概念、定律、理论等基础理论内容较以前的中学化学课本有所提高;

  3. 介绍的元素种类较少,只讲主族,基本上不讲副族,但介绍的每种元素的有关内容讲得较为详细;

  4. 结合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内容较多;

  5. 化学实验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实验内容有所加强;

  6. 教材基本上采取螺旋上升的编排法。

这个时期,各地中学、化学教研室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贯彻教育方针,钻研教学大纲和化学课本,注意学习苏联中学化学教学经验,取得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经验,有集体的也有个人的。主要表现在:第一,拟定学期教学计划,加强备课工作;第二,认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启发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第四,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五,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第六,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第七,理论联系实际;第八,认真做好化学实验①。其中,1957 年初《人民教育》杂志分 4 期发表的“介绍刘景昆先生的化学教学经验”的文章等,就是这一时期重视教学研究和系统地总结中国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加以推广的代表之作。与此同时,部分化学教学理论工作者结合国情编著了《化学教学法》等教材和讲义,供高等师范院校使用,为培养中学师资和倡导开展教学法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① 梁英豪: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的回顾,化学教育,1982 年第 4 期,第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