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科学院与化学教育
苏联科学院是十月革命后在彼得堡科学院基础上重建的,并于 1934 年从列宁格勒(即彼得堡)迁至首都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欧美各国的科学院。它不但是国家的最高科学学术权威机关,是苏联最重要的科研机构,而且同时担负有为国家培养包括化学专业在内的各种专门高级人才的重任。因此,苏联的高等化学教育部分在科学院系统内开展。
- 科学院体制
苏联科学院最初设立 9 个学部,即物理和数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和地理、技术科学、历史和法学、经济和哲学、文学和语言学,以及西伯利亚研究部,后来,前 8 个学部改建为 4 个学部,即物理和数学科学部、化学和生物学科学部、地球科学部、社会科学部。西伯利亚研究部则成为苏联科学院的直属分院。另外,苏联科学院在全国 15 个加盟共和国还设有 15 个分院, 在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其他许多地方,设立了图书馆、博物馆、天文台、实验所、研究站、专门委员会等机构。
苏联科学院直接对苏联最高苏维埃负责。科学院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它的最高会议,主席团是它的最高中央执行机关。最高会议由苏联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组成,而只有院士才有资格入选主席团和投票选举新的院士与通讯院士。成为一名院士是苏联学者的最高荣誉。院士享有许多优惠和特权,在70 年代,他们每月可获得额外的 500 卢布的津贴,通讯院士则可获得 300 卢
布的津贴,而他们平时每月就有大约 300 卢布的基本工资。
苏联科学院各学部设有数量不等的研究所,它们是科学院的基本组成部门。西伯利亚分院内部组织与苏联科学院类似,西伯利亚分院院长自然是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它的院士和通讯院士也当然就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1962 年,以西伯利亚分院为中心,建成了一座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综合体,它同时也是一座各种生活文化设施完备的科学城,其中包括新型的新西伯利亚大学(1959 年建立)。通过各种津贴和优惠条件(如保留莫斯科的住房)吸引了大批苏联科学工作者前来这里工作。在 60 年代后期,苏联科
学院管理下的科学机构达 958 所,科学家达 7.4 万人,其中包括 176 名院士
和 360 名通讯院士,在西伯利亚分院则有 22 名院士和 46 名通讯院士。
苏联科学院出版了数量众多的书刊,也负责外文期刊和书籍的翻译、出版与销售。
15 个共和国科学院(即分院)不直接受苏联科学院控制,但处于主席团的监督之下。它的内部机构与苏联科学院类似,但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共和国科学院院士并不能成为当然的苏联科学院院士。
- 科学院的化学教育
苏联科学院主要通过它的各个化学研究所来实施化学教育,实际仅限于招收研究生。在苏联,除高校和科学院外,政府各部和工业部门在管辖范围内选定的研究所和实验室也招收研究生。在 60 年代后期,全苏在所有活动领
域共有 2327 所主要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中有 1093 所(占 47%)被允许实施研究生培养计划,其中 398 所是高校、342 所属于科学院系统(含各共和国科学院)、353 所属于政府各部属和工业系统。然而,并不是所有实施研究生计划的机构都自动地拥有授予学位的权力,其中只有 541 所(占 2327 所的23%)被批准有权授予副博士学位,283 所(占 12%)被批准有权授予博士学位。高校所授学位约占总数的 66.7%,科学院系统占 20%,其余则是部属
和工业部门的机构。在上述所有数据中,约有 5%属于化学方面的机构与学位①。
苏联科学院化学专业研究所之所以担负起研究生的培养任务,首先是因为它们拥有一流的化学家。如果从人才总体素质来衡量,苏联最优秀的化学家主要分布在苏联科学院的一流化学研究所中,而莫斯科、列宁格勒及西伯利亚最好的高校里的化学家,总体上处于二流水平。实际上,在这三个城市里,莫斯科拥有的全苏具有高级学位的科技人员就将近一半。各共和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则基本处于三流水平,但他们的总体水平又比地方院校高一些。在上述各等级水平之间的差距常常是很大的,即使在同一个机构中,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别,而这些在西方国家中是不多见的。
由于苏联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因此科研设施的好坏也成为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恰恰在这方面,苏联科学院要胜于高校一筹,即科学院的实验室往往比普通高校有更多更好的实验仪器。即使不是最好的苏联科学院的化学研究所,其仪器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也能够等同或接近美国具有哲学博士培养计划的二流大学化学系的水平, 但同样等级的苏联大学却不能与之相比。例如著名的泽林斯基有机化学研究所,在 60 年代末就拥有 3 台苏联造的 60 兆赫的核磁共振仪和 1 台日本造的100 兆赫的核磁共振仪,2 台苏联造的顺磁共振仪,3 台苏联造的质谱测量仪及几台苏联与东德造的红外分光光度计。在人员方面,泽林斯基有机化学研究所有 1 名院士、4 名通讯院士、13 名教授、24 名科学博士和 100 多名科学副博士,还有 150 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150 名实验室技师、100 名工人、40 名办事员和 20 名看管人员。
苏联科学院研究所也拥有国内最完善的图书资料,像泽林斯基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图书室,在 70 年代收藏有 210 种期刊,其中国外的 80 种。共藏书
2.5 万册,其中 4500 册是国外的。不过由于外汇的缺乏,它的大多数外文图书是由科学院统一制作的影印本。
在科学研究方面,苏联科学院积极从事理论和应用研究,而且对全苏的科研分析与计划制订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意思的是,科学院比高校更注重基础性的研究,更适于培养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的研究生。
科学院研究所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与高校大同小异,其中研究所所长拥有较大的行政管理权,但研究生学位的授予要得到研究所里科学委员会的推荐。
研究所所需各种经费大部分来自科学院主席团的划拨,它包括工资、购买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及维修保养的费用。每个人的工资决定于职称、学位、工作年限和研究所的部类等。60 年代后期,科学院的一流研究所里较高级别的研究人员的月收入是 300 卢布,而普通科学部门工作人员的月收入是 115
卢布,这比在苏联经济部门工作的所有人员的平均月收入高 20 卢布①。研究所的另一个经费来源是为工业、政府部委甚至另一个研究所的有偿工作和服务,而更经常的是出售研究所制备的化工产品或建造的重要仪器。许多研究所有相当规模的车间(机械、电子、玻璃制造等)和隶属于研究所的试验工厂。像泽林斯基有机化学研究所,每年生产约 6 台核磁共振仪,西伯利亚分
① J.H.Wotiz,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hemistry in the USSR,J.Chem.Edu.,1971,48.
① J.H.Wotiz,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hemistry in the USSR,J.Chem.Edu.,1971,48.
院的有机化学研究所则生产顺磁共振仪。
由于科学院比高校更容易获得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良的化学试剂、最新的图书资料及超编的人员,特别是个人可得到更多的工资收入,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到科学院系统申请谋职。
就美国化学教育家对苏联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印象看,对他们的科研条件评价不高②。苏联70 年代研究所的建筑风格与美国 30 年代流行的相似,常常是比较粗大,呈海绵状的外表。实验室拥挤不堪,缺乏许多普通的安全设施。几乎看不到什么空调器,即使在安装有精密分析仪器的实验室也是这样。国内化学试剂的供应和质量都不稳定。
苏联科学院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基本反映出政府在科学某个特定领域的兴趣,其次才反映出科学院的兴趣。当然,研究所的实际需要也会加以考虑, 比如实验室主任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个人爱好常会体现在研究所的整个研究计划中,即使严格地讲它与基本任务并不一致。在研究领域的选择上,“传统” 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巨大而深远的。比如在本世纪初,一位院士从事的先期工作,目前可能仍被他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学生继续从事着,这就会导致近亲繁殖和科学停滞不前,而年轻的科学家,要想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常常是困难的。
70 年代初,在科学院和各大学,开始实行学者访问讲座和专家讨论会政策。比如泽林斯基有机化学研究所,每月有一位来访的苏联科学家做客座讲座,每年约有 10 次国外化学家来做讲座。苏联人要获得到国外旅行的批准在当时是困难的,一方面是出于政治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缺少外汇。但科学院的休假计划相当普遍,科学博士、实验室主任和其他高级研究人员每年可有 8 周的假期,科学副博士可有 6 周,其他科学工作者可有 4 周。
② 同①。